当前位置: > 热评

看了这么多年的《老夫子》竟然是抄袭的!

时间:2022-04-16 15:10:29 热评 我要投稿

1931年夏天,四川成都的一个帅小伙,从上海的艺术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个“北漂”,他叫冯棣。

在北京、天津画坛闯荡了几年后,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化名为“朋弟”。

冯棣(朋弟)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漫画家,主要作品有《老夫子》《阿摩林》《老白薯》《发财还家》《上海现形记》等。

他创作出一个穿着半截坎肩,一袭短袍, 戴瓜皮小帽的漫画人物。并给这个人物取名为:老夫子。

老夫子: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遗老遗少性质的平民形象,新旧事物与观念在其身上产生着强烈的冲突。朋弟正是通过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折射出社会的斑斓与荒诞,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朋弟还为“老夫子”创作出一个“朋友”,一个长得圆滚滚,看起来傻乎乎,笨拙但热心的漫画人物:老白薯。

这是朋弟1938年初在天津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漫画《老白薯》第一集。

朋弟的漫画充满了市井色彩,一推出就受到大众的欢迎。

就算到了1950年代他彻底弃笔之后,在北京、天津的旧书摊上,花上一两角钱,还可以买到一本旧日的《老夫子》,可见当时这本漫画发行量巨大,广受欢迎。

朋第的《老夫子》在1937-1943年流行,1950年代消寂。

1944年,重庆举办了一场《纪想曲》漫画展,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朋弟的连环漫画《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等,那是朋弟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候的他,不知道自己在不久后会被打成右派,也不知道自己最终晚景凄凉,孤寂地死去。

漫画家朋弟的作品

当然也不知道,自己创作的《老夫子》漫画,会跟另外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人叫王家禧。

王家禧,笔名王泽,漫画家。1944年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艺术系毕业,曾在天津任 美术工作。1960年移居香港,他画的《老夫子》闻名中外,风靡整个华人社区。

王家禧1928年在天津出生,若按当时《老夫子》《老白薯》的覆盖面和受欢迎程度看,王家禧可以算是看着这些漫画长大的。

三四十年代天津老漫画家朋弟的作品《老夫子》

长大之后的王家禧,和小有名气的朋弟,他们的命运,因为“老夫子”,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左边为朋弟版,右为王家禧版。

1962年,移居香港的王家禧,以长子的名字“王泽”为笔名,开始“创作”《老夫子》漫画。

王家禧的《老夫子》和朋弟的《老夫子》人物造型和性格设计都基本相同,且“老夫子”的朋友“大番薯”,和朋弟的《老白薯》也有雷同。

左为朋弟版,右为王家禧版。

1965年(香港)“王泽”的《老夫子》(上), 三十年代朋弟的《老夫子》(下)。

1970年代,那是王家禧的《老夫子》最受欢迎的年代。

也是朋弟最苦、最惨、最悲哀的年代,有人把香港的《老夫子》漫画带给他看,那时候的他穷困潦倒, 卧病在床。

看到王家禧的漫画,他一句话都没有说。

| 1981年朋弟的留影(左)

1983年,“老夫子”电影《山T老夫子》在香港热闹上映。同年,《老夫子》漫画的原创者朋弟,在病床上孤寂地死去。

《山T老夫子》,是香港漫画《老夫子》系列的动画电影作品之一,于1983年8月4日首度上映,其题材参考了1982年电影《ET 外星人》的科幻元素。

之后, 香港的《老夫子》一直热度不减。拿不动画笔,移居到美国的王家禧,把有关“老夫子”的生意交到了儿子王泽手中。

王泽与父亲王家禧(左)感情要好,他最佩服父亲的极强观察力。

“老夫子”的英文翻译是:Old Master Q。

这翻译不禁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个习惯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阿Q。

不知道在那些执笔画画的夜晚,王家禧有没有用那些“不得已”的理由,宽慰过自己。

又或许,其实他心里,从来没对抄袭这件事情在意过。

王家禧早年绘画《老夫子》的时候

面对记者有关抄袭的追问,王泽派出了专业的公关公司,给出了足够“专业”的回答:“对于这陈年旧闻,我方不予回应。”

左起:《老夫子》人物秦先生、大番薯、老夫子

冯骥才先生1996年曾因机缘巧合,知道了朋弟与王家禧的这段公案,此后他一直搜集证据,不断发表文章,希望为朋弟讨个公道。

但激起的一点小波澜,马上又不了了之。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后来,即使王家禧抄袭朋弟的事情被披露。但是,他的手稿,仍在各大拍卖会上被人高价拍下收藏。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