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品味医道之十三:你真的理解“五行”吗?

时间:2022-04-20 07:00:18 热闻 我要投稿

阿伟哥一直疑心“五行”观念之所以在中国产生,是源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这种环境造就的气候特点——寒热燥湿,四季分明。试想,在非洲赤道附近,常年酷热,只分为雨旱两季,在这种环境下,无论如何也冒不出阴阳五行配属四时这种想法的。

从天地四时五行到人体五脏六腑,《内经》中仅仅用了一句话就完成了过渡——“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依然是那么霸气,依然是只有结果,而从来不告诉你推理过程。

从天到人,中间的桥梁就是“取类比象”,这一次类比的符号系统是“五行”。

五行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你完全可以把它们看成“ABCDE”,我们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它们代表的“类象”特征,”尤其是最大的“类象”——天地的特征。

那么,天地—五行—人体,三者是如何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呢?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虽然古人并不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但是并不妨碍他们通过日影的变化发现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规律。通过观察,他们很早就知道了太阳在365.25天后重新回到出发点,并确定了“二至”和“二分”点。

地球和太阳互动形成的这个大圆圈,是从人类的视角观察天地自然变化规律的一个基本周期。这个大圆圈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圆道”,几乎所有的“类象”符号系统全部囊括在这个大圆圈里。如果把这个大圆圈看做一个整体的话,那么通过“夏至”和“冬至”两点的切分,就是“太极生两仪”,如果再加上“春分”和“秋分”,就是“两仪生四象”。由此,一年四季就和“四象”相互联系起来。

而一年当中,古人感触最深的恐怕就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农作物从种子到成熟再到收获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国这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的农耕文明区域。因此,自然而然地就将四季风热燥寒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的生长收藏相联系起来。

四象——四时——四方——四气

当然,由四到五,中间有一个“四象+土”的过程,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前面讲过。只是对于“圆道”来讲,土的安置有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

对于空间属性的“土”而言,只需要把“土”放在东西南北当中就可以了。而对于时间属性的“土”的排列,就比较费劲了。对于年周期来说,时间就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圆圈,四象则是这个圆圈上分别相距90°的四个点,“土”安排在哪里合适呢?

古人安排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根据相生的顺序,将“土”放在“火”的后面,也就是将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季夏”,属性为“土”。这是《内经》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五行配季节的方法。

另外一种方案则是抽取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一共七十二天,都归属于“土”,称为“土旺四季”。这也是古代将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称为“季月”的原因。《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就是这种方案的体现。

五行和天地四时五方的关系安排妥当之后,下一步就是类比到人体上了。

中医的五脏六腑和解剖意义上的脏腑不同,这一点在中医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当然这也是很多“中医黑”攻击中医不科学的理由。

中医的藏象理论完全建立在“取类比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化”的脏腑,而是“类象化”的脏腑。正因如此,关于三焦到底有没有实体的争论可休矣。即使是心肝肺肾之类有解剖依据的内脏,在中医的藏象理论中,也不过是一个代号一样,叫什么并不关键,关键是它“象”什么。

这张图,学过中医的都熟悉,这就是古人以五行为基础,建立的人体类象系统。其中,肝心脾肺肾“五藏”是人体类象系统的核心。

阿伟哥着重强调“五藏”两字,是因为根据中医的“同级同构”和“同构互感”公理,“五藏”和“五脏六腑”是不同级别的类象。为了有所区别,对于相应五行这一级别的脏腑类象,阿伟哥会以“五藏”相称;对应于八卦这一级别的脏腑类象,则称之为“五脏六腑”。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级别”的差别,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是“五藏”的再细分。当然这种细分不是没有原则的细分,如何从“五”到“十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天文学意义。不过到了“五脏六腑”这个层次,就如同“八卦而小成”一样,已经足够应用了,没有必要再细分下去了。剩下的工作就象八卦两两相配,组成六十四卦,可以模拟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一样;五脏六腑任何两个要素两两相配,化成六十甲子,同样可以模拟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功能变化。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