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转型是必然趋势
十九大以后,随着我国宏观政策调控、金融市场收紧、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我国房地产行业总量扩张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转型方向,加速布局养老、旅游、长租公寓、物流、联合办公、健康等领域。
在"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一系列投资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大健康作为新的增长点,面对2020年8万亿,2030您16万亿的大健康产业未来,向大健康产业转型成为房地产企业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已经有30多家房地产企业转型大健康,包括万达、碧桂园、万科、恒大等。
拳头产品恒大养生谷已在全国布局9个,计划5年后在全国布局100个以上。
恒大集团旗下恒大健康产业集团,2015年就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2017年,万达宣布成立大健康集团,战略转型大健康产业。王健林表示,万达大范围进军大健康产业,源于中国巨大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开放,和万达遍及全国的持有物业。他直言,5年以内,大健康产业将成为万达集团新的支柱产业。
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是美国哈佛布莱根和妇女医院唯一一家境外附属医院,已于2018年2月正式开业。
事实上,很多资本对大健康产业既傲慢又无知,不做产业研究也不搞清这个产业的底层逻辑,就傲慢地进来了。
对于房企跨界大健康而言,首先,要懂得顺势而为,善于利用大健康行业已经存在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规则,将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打破原有的大健康技术瓶颈与规则,要有打长久战的决心。
我们认为,尽管房地产企业具有诸多优势,但面对爆发式增长的大健康产业,转型仍然需要专业领悟、颠覆性创新和持之以恒的定力。
其次,想做到出类拔萃,加速培育大健康产业,显然不仅只靠长袖善舞,靠的是是否具有了新的增长点。显然,资本对于健康产业的短期高速发展,是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房企的另一个特质——泡沫破裂一旦暴露,其带来的破坏性对大健康产业也是一种高度消耗。
在投入与产出比方面,大健康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截然不同:房地产行业是周转快、高利润;而大健康是长期投入、持续运营、回报周期长。这导致目前大部分进入大健康行业的房企,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最近一两年,跨界大健康业务的房企们给行业的感觉,总是自己在唱独角戏,片面强调旗下增加了多少家医院,连接了多少互联网大健康、大健康场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业绩不重运营,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所谓的业绩突出,与用户和市场的反响无法呈现出正相关。
归根结底在于跨界大健康业务的房企们不具备支撑大健康生态的能力。
大健康生态建设,本就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既要自上而下的供给侧规划,又要自下而上的需求侧驱动。自上而下的规划容易推进,自下而上的需求则靠天时地利。
因此,对于如今跨界大健康的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资本运作“盘活”业务,实际上仍然有着很大的难度。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房企进入大健康产业没有发展前景。地产公司其实也能做好,只不过需要端正心态,一定要从长计议,如果还是按照过去卖房子、挣快钱的想法,不见得能做好。
房企跨界大健康,最大的倚仗是资本,最大化的诉求是能够分享到大健康产业的成长红利,若真想分得一杯羹,也必须遵循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律,同时,具有建立起可控的投入产出比和高效的运营闭环。
房企进入大健康产业要抛弃过去“高周转”赚快钱的想法,一定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资源整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后期的可持续运营能力。
房企总觉得量变足以引发质变,而大健康圈的游戏规则是宁缺毋滥,换种思路看大健康圈,或许跨界房企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实际上,开发商介入大健康等产业,其优势在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大型房企还可将大健康等资源与住宅社区结合,实现双赢。
作为大健康社区而言,房产开发建设与物业管理就成为一个新的引擎。在提升社区居住环境方面,物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健康结合社区模式就是一匹物业界里的黑马,正在颠覆传统的物业发展模式,重新定义房产,为房产注入高能生态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给房产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始于1998年的陈农夫,它集合了居家养老、健康管理、月子服务、社区旅游、民宿等服务项目,给出了物业方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了健康社区配套标准化、运营管理标准化、健康管理标准化、销售模式标准化,把先进的物业服务附加在房产上面,卖的其实就不只是房子的居住的价值了,更是房子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能够对用户起到很大的虹吸效果。
众多房企正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健康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要价值,健康类服务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社区开始配备体检中心等便民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想必不久的将来,中国房企加大健康也将接轨国际,打造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