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浪涌下,街头巷尾的小店,越来越多接入外卖平台,变成专供五公里半径社区,一刻钟送达商品的新型便利店。
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及“即时零售”,并指出其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价值。《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研究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5年,即时零售模式仅开放平台的规模就将达到约1.2万亿元。
当前,整个中国市场有将近700万家的夫妻老婆店、小便利店,贡献了所有零售渠道40%的出货量。
对这部分小微经营主体来说,即时零售多SKU(最小存货单位)、少库存、高周转的模式,对于门店的采销、盘点、库存周转率都提出了重重挑战。这个生意并非简单地将线下商品搬到线上——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把过去手工记账、靠感觉卖的粗放经营模式,变成可量化、可分析的精细化经营。
更现实的情况是,当前罗森、7-Eleven等品牌便利店不断加速下沉。2020年8月8日,罗森在芜湖六店同开,今年3月,罗森在四线城市淮南首批五家门店开业。7-Eleven已在山东德州等地开出首店,全家已在浙江江阴等地入驻。从便利蜂App的公开信息看,廊坊、泰州、镇江、淮安、宿迁等三线城市,都有布局。
大品牌带着更先进、更精细的运营方法,以及AI技术杀入后,本土小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POS机+计算器的管理算法和对本地市场理解构成的“护城河”,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数百万的实体小店,也迫切需要一件趁手的“新工具”。
即时零售兴起
新型便利店“阵痛”
对武汉的店主李星来说,没想到从1家线下小店拓展到20家,难度会如此之高。
2016年12月,他在武汉光谷开出第一家便利店吉慕。这个本地“硅谷”,充满了年轻人和技术人才,一派欣欣向荣。但是问题很快出现,房租上涨,分店选择充满不确定性,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甚至无序竞争等,都让线下经营压力变大,也阻碍了连锁化的步伐。
在投身便利店之前,李星开了多年的线下门店,主要销售电子产品,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下门店经营越发困难,转行做便利店也不例外。“如果不上外卖,纯做线下零售的便利店,实际上它的扩张是很有限的。”李星说。
转做线上,迅速扩大了经营半径,带来了更多的销售增量。但要在“卖得多”的基础上,实现“卖得好”,并不简单。
首先在选品上,传统的实体小店全靠老板的经验,周边居民缺什么,小店就卖什么。其次是库存管理上,大部分时间扫一眼货架,便知道哪个品该补货,哪个品这个月卖不动。最后是现金流和利润,月末靠着纸账本、计算器算一算,便能核销出个大概。
这个经营模式,全靠老板的理解和账本。河北保定一家便利店老板说,原本这样管理一两个店没问题,但当店铺扩张到三五家的时候,精力便明显捉襟见肘,就全靠招有经验的店长。
“熟练的、可信任的店长其实很难找,而且涉及到盘点和结算,大部分时候就靠‘传帮带’,或者信得过的朋友、亲戚来帮忙。”上述老板说,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店长每月的工资近万元,而且要2-3年经验,才能放心把门店交给他。
更大的挑战,是仓店一体的数字经营。比如一件商品在线下卖出去后,如何保证库存数量在线上同步更新,避免出现门店的某款热门商品售罄,但仍在线上售卖的问题?随着线上涌入订单越来越多,经验为主的经营方法论,遇到了新问题。
一些见多识广的老板们,开始想到了引入ERP、CRM等管理软件,把看纸质账本,变成看Excel表格,把计算器算账,变成手机盘点。但市面上的EPR系统,最基础的价格每家店每年的成本最低要3、4万,后续每年都要续费,更不用说引入系统后,需要配技术、配运营的新成本。
李星简单算了算帐,一般十家店左右才会购买ERP,每年的费用就三四十万。还要每年续费,这对利润本来就很低的便利店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挑战。
吉慕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案。
对于哆鲸选三位创始人来说,他们此前经营着3家便利店,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线下门店生意开始收缩。寻求增量,是零售的核心,擅长线上运营的三个合伙人开始研究线上外卖。
他们很快发现,从空间上,部分线下门店面临着“浅库存”、商品结构不稳定等问题,边线下营业边线上销售,也存在着拣货效率差、销售预判能力差等问题。在时间上,传统线下店很难24小时营业,“这和如今年轻人熬夜宅的消费趋势背道而驰,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错位。”
同时,他们也遇到与小店一样的问题——把便利店搬到线上后,单个门店商品品类动辄在3000~4000个,这已经与一个中型超市相差无几。同时,为提高周转效率、降低资金沉淀成本,小店必须要实现更高的周转效率,比如一件商品在货架上7天无人问津,就意味着已经亏本。
4000个SKU?如果你问一个传统便利店的老板,是否能容纳如此多的商品,他通常脑袋会摇的像拨浪鼓。
“不管线下便利店面积有多大,传统便利店一般来讲1000到2000的SKU最多了。”一位便利店老板说,他们普遍面临这种问题。传统便利店事情又杂又多,商品SKU一旦超过2000种,找货找不到,盘货盘不过来,另外进货渠道多,供应链复杂,财务算账都算不清楚,更别说想开连锁,让其他人管理,“除非有一套比较好的系统,但好的系统很贵,不可能只有几个店就上ERP系统。”
仓店管理游戏化
用代码解决小店大难题
小店们遇到的新问题,同样也考验着美团的百川解决方案技术团队。
百川团队2021年3月成立,其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走访大量的线下实体门店,对店主需求进行调研后发现,大家遇到的共同需求,就是能够清清爽爽、简简单单的管理好门店。为此,百川团队经过反复测试、升级,开发了一套专门服务实体经营者的ERP管理系统。
百川系统的背后,是美团闪电仓项目,这是一种新型便利店,帮助传统线下夫妻店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团队成立后,定位是为本地零售商家提供全流程的即时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快、多、好、省”的到家购物体验。百川团队还在紧张筹备技术和品牌升级,以更好服务更多实体零售门店的小微经营主体。
百川团队考虑到实体小店经营者对于数字化运营经验欠缺,还专门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大幅简化,并用到了手游开发的游戏化模式,把盘点、补货、动销等模式,做成了引导任务,让小店店主点点手指,就可以像做游戏任务一样,完成当日的门店分析管理。
吉慕是这个软件的第一批“内测用户”。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店内日常管理实现了80%的标准化,店主李星一下子把门店从1家扩展到了20多家。
李星认为,核心是前端实现了标准化,后端实现了数据化。标准化和数据化帮助他们实现了5000+SKU还能正常给管理,这在传统便利店是不敢想象的。
把一个几十平米小店中5000种商品管理的很有秩序。背后是百川管理系统和他提供技术的基础——库位码。
▲ 百川库位码功能,为每个商品都绑定了唯一的库位号编码
这个叫库位码的功能,是通过收货工具和盘点工具,当商家进货时,给每个商品都绑定一个唯一的库位号编码,用手机去管理每次收货和上货的过程,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绑定了,最终,在系统里5000个SKU都对应值一个库位号。
比如,佳美的仓管理员收货时,收完货要做库位绑定,用手机扫库位码,把商品绑定、上货架,这是第一个避免错误的地方。通过简单化、任务化的方式,百川把库存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从收货到库位绑定到盘点等所有环节数字化,真实库存从45%的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
库位码将商品数字化后,一系列降本增效的好处,也随之而来。
▲ 通过库位码,新型便利店可以轻松管理5000多SKU
李星对此有很深的感悟,他说,实际上一个即时零售店铺有5000个SKU,新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快速熟悉这么多商品和类目,当用户购买商品时,他很难找到商品,会影响整个销售效率。有了库位码后,他是不需要熟悉这个商品的,只用按图索骥找到编码,就能找到相应的商品,大大简化人工对于商品熟悉程度的要求。这在新人入职时起到很大作用,大大缩短了员工的培训时间。
“没有百川系统管理不了5000个SKU,肯定管理不了的。”李星说,“进销存每个阶段都管不好。”库位码是新型便利店数字化、标准化的基础,有了这一步,才能有降本增效更大的可能性。
美团服务新型便利店商家的“百川零售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数字化运营系统,从商品、履约、员工管理到财务、用户管理等,在商家经营环节最痛点着手,全部进行标准化和数字化,极大的帮助了商家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百川为商家提供了OMS(订单履约中台)+连锁管理+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对于2到50家不同规模门店的商家,其需要的管理功能都能通过百川实现。同时,百川非常注重移动化和易用性,大多数功能都可以在手机App上实现。目前服务新型便利店超过1000家。
当便利店有了大数据和数字化
罗森、全家、7-Eleven三家日系便利店,近年开始将新店开到了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压力最大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夫妻店。
这些便利店下沉,既有品牌力,又有供应链,更有竞争力的是数字化。
以数字化能力最强的7-Eleven为例,其订货作业只使用如杂志般大小的行动终端机GOT(Graphic Order Terminal),店员通过液晶屏幕上所显示的各项参考资讯,如同在操作电玩的摇杆般,哪种商品需要进几个,逐一键入即可。而被输入的信息经由网络,汇总到总公司。集中在总公司的订货资料,会被送至下游供应商处,由供应商生产、送货。整个流程非常高效。
7-Eleven有着世界最先进的资讯系统,能迅速而准确地处理由分店传来的订货资讯。由此,他诞生了“单品管理”的概念,
7-Eleven的分店通常会依据假设来订货,并以POS数据来验证结果。借助反复的假设与验证,针对每项商品,都要经常掌握其畅销度,并下架滞销商品,这在7-Eleven称为“单品管理”。
实体门店的数字化,并非什么新鲜事。
对于品牌商来说,视觉识别盘点库存、AI数据分析选品定价,已经屡见不鲜。比如便利蜂通过自有的数字门店系统,依托IoT、自动化捕获等技术以“秒”为单位的门店数据获取,并通过中台的AI系统,以打标签等方式从各个维度去拆分商品特征,分析门店销售差异时进一步增加标签,最后在不同标签中得出数据关联,实现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下的精准服务。
但对于百万量级的实体小店来说,门店运营系统不在于引入多少先进技术,也不在于部署多少传感器硬件,而是要实现“量体裁衣”便宜好用。
据了解,依托百川系统,前端的门店实现了数字化的高效管理后,门店获取到了更详实的数据,商品分析功能里的缺货率、售罄率分析等,员工的在线率、缺勤率、缺货率、商品损失等等,另外还包括供应商管理、商品分级管理等等。
“这个东西一定是需要百川提供基础数据,所有都是基于百川提供的基础数据演化出来。没有百川后面这些东西都没有。” 吉慕、优仓达等多个“吃螃蟹”的商家认为,这套系统目前并不完美,但是确实有效。
这一系列的功能,都是百川研发团队通过广泛的调研,发现的一系列商家的痛点:
第一个痛点就是多渠道、多门店如何管理商品。比如,有时实体商家同时上线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渠道,一套商品上线三个渠道,对于一线员工管理非常繁琐。他们要解决多渠道、同一套商品管理。
第二个痛点是人员难管理,不知该如何奖惩。假如商家门店里有六七个员工,这些员工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如果某个员工上货上错了,库存出问题了,怎么来评估他们?需要数字化的工具。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算好账”。像吉慕早期,如果不对进销采进行数字化,算不清楚账。而商家最大的成本是货,把数千个SKU的货进满,需要数十万元,品类多,每天仓库出入货数量、是赚钱还是亏钱,这对于大多数商家,都是一笔糊涂账。百川系统以库位码作为基础,也能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百川的履约分析为例,通过数据分析,能看出一个店里有多少拣货员,拣货员每个订单的履约时间多长,拣单量,错漏拣率、差评率是多少等。同时,也能降低店员拣货的出错率,出错了以后,可以追踪查到原因、查到到谁、为什么,在后续管理中弥补或挽回损失。
▲ 库位码将商品数字化,极大提高了店铺的拣货效率
李星记得,在线下便利店,想有一套专业的进销存管理体系,实时知道某一个产品的销售情况,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而如今,比如门店里销售一款畅销的雪糕,百川的进销存管理会告诉商家,这个雪糕卖的好不好,这个店一周断了几次货,他的峰值和销量是多少,基础的安全库存是多少,销售周期是多少,非常全面。“我们在基于这个数据,再结合供应商的系统来进行采购、补货、计算采购周期、采购量一系列的内容。”一个数字化、标准化管理的能力,就这样在新型便利店里得以实现。
▲ 百川的库存管理工具,商家操作收货后即可自动增加库存
如今,在北京,使用百川系统的佳美乐购占据领先地位。据佳美乐购相关人员对《界面》透露,目前佳美乐购在北京的门店单店每日订单量约在600单左右,而大本营在成都的海豚购北京门店订单量则为单日300单上下。
与线下连锁商超类似,新型便利店业态下也出现了地域性的强力品牌,其背后竞争的关键便在于供应链能力与商品周转的效率,以及数字化、标准化的能力。
“佳美在上新品方面的效率很高,一些受欢迎的新品类或者售罄的商品上线的都会特别快。”一位实体门店的的工作人员曾告诉界面新闻。在程成看来,这种能力差异是地域性的,由于目前赛道内创业项目都还很初期,所以并没有精力去布局更多城市。从这一角度上看,与当地的供应商更熟悉是本地商超品牌的一大优势。
竞争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商品周转的效率。对于以高坪效取胜的闪店仓模式而言,商品周转率是维持商业模式成立的关键。百川系统后端的数据化提高了商家的管理能力,在竞争中取胜功不可没。
如果你问每个经营便利店的老板,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标准化,当一切管理都变得标准,就有了快速复制和拓展的可能性。对于700余万的实体小店来说,当技术可以简单易用,并且可以复制娴熟管理经验和本地市场理解时,也就有了快速发展和拓展的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