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友“挑刺”式质疑专家踩地毯下玉米地,到当地回应:非事实,不过,网友质疑和当地相关部门的解释,都没有说清一个问题:这种专家像走红毯一样走在田间地头的视频,到底有多大新闻价值?容易引起舆情的宣传性内容,真的有必要在大众媒体传播吗?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传贵州贵阳一场玉米田间交流活动,为迎接前来做技术交流的专家,主办方在玉米田间小道上铺满了“地毯”,引起网友质疑专家不接地气,甚至有网友怀疑是砍倒了玉米,铺上地毯让专家走的。
对此,贵州省农科院内部权威人士辟谣称:一棵玉米都没砍,宽的地方本来就是田间道路,窄一点的小道是玉米实验田里留给工作人员走的小路,方便平时做实验用的,而且这是观摩会,不是专家在田地里做实验,主要向参会人员展示品种。田间铺的并非地毯,而是土工布,下雨后路滑,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铺设的。
估计从主办到出镜专家都没想到:这么个例行宣传的视频,怎么就会引起如此大舆情?
其实,单就这个活动的新闻价值来说,专家走红毯式的出镜,本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既然是观摩会,那主角不应该是各种品种的玉米吗?既然下了雨,下坡有危险,为啥非要让专家踩着土布地面出镜?
说到底,还是拍摄这个宣传片的人没有受过新闻制作的基本训练,随便拍摄一些镜头,应付口播新闻时配画面。
视频新闻,要有脚本的!连视频自媒体博主都要先做文案、写脚本,这是基本常识,估计,这些视频拍摄、制作、出品方,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按流程制作视频新闻吧?
既然要做新闻宣传,那就要经得起受众“挑刺”式的审视,因为在大众媒体传播的就是新闻宣传产品。这次舆情事件,警示那些宣传主体,今后,要宣传,至少要请一个懂传播舆情风险的人,做好传播管理。
当然,传统媒体会议报道视频的制作模式,本身就可能是流水账式的视频堆砌,缺乏对新闻价值的挖掘,而事实上,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会议的成果、会议内容更让受众关心。
说回这次农田观摩交流活动的传播角度,至少有三个层次可以来制作新闻宣传视频:
第一层次,传递农业科研成果。
可以传递“让科研走近实践”的理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反哺实践。这对于一般宣传工作者来说,不算难,只要稍微懂些三农知识、科技知识,就可以完成这个宣传报道,只是要做文案脚本和视频需求方案,以及三审三校后,再播出;
第二个层次,扩大农学影响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通过此次新品种观摩会扩大农学的影响力,让社会更重视农业科技,这就是更高层次了,需要懂农业、农学和农业科技的宣传工作者,但因为有了这个观摩会的素材,做起来并不是很难,只是注意镜头的焦点、不要出现“摆拍式”镜头;
第三个层次,传播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机会。
会议活动,一般都会让专家的观点发生碰撞、擦出火花,而这正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或者直接搜集专家对一些新品种玉米的特点介绍,让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者、创业者、种植者、专家等等从中发现投资、种植和研究的品种,那这个报道就有更有意义了,也就没必要用专家“走红毯”式的形式主义镜头了。
当然,第三个层次需要宣传工作者具有农业、经济、财经和农业科技知识积累,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完成,但是,这个项目,本来就可以团队合作,按视频项目分工来做,也是可以完成的,不过是要费心、用心罢了,还是那句老生常谈——以观众为中心,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宣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