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汉语拼音:miào huì;英文:temple fair),中国城乡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办的集市形式。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地段。以交易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并配以各种文艺表演和风味小吃。
中国古代庙会因祭祀对象不同可划分为原始神庙会、宗教神庙会和世俗神庙会。中国早期的庙会以部落为单位,主要祭祀各种神灵,包括山川、草木、祖先、英雄和图腾等。汉代后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庙会中融入更多的宗教因素。自唐代始,庙会的商贸功能强化,在规模上也有更大发展。宋代乃至明清时期,神灵庙祀活动兴旺,庙会期间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1949年后,庙会受到限制。1978年后得到恢复,传统庙会逐渐成为文化娱乐、商贸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热点。一般多在春秋之季举行,与农耕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它以祭祀为中心内容,包括各种商贸、演出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庙会以歌舞为主,有的地方还与生殖崇拜等原始信仰相联系。庙会一般以神诞日或忌日、喜庆日为高潮,多为三天或五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中国周边的泰国、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庙会活动也十分繁盛。东南亚地区妈祖庙会的活动相当普遍,体现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状况。现代的庙会大多已失去祭祀信仰的意义,而成为借用民俗文化促进商贸、娱乐的社会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