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媒咨询——全球领先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与分析机构,专注于市场地位、消费行为、商业趋势。
近年来,知识付费市场进一步崛起,知识付费品类遍地“开花”。这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大众自我成长意识的提高,知识付费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正不断提升,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2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对“中国知识付费行业”这一主题进行了数据收集,供感兴趣的企业和消费者细细探索我国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的消费特征和最新趋势。
知识付费迎来发展之“春”
如今,知识付费已经进入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知识付费的定义是什么?
所谓知识付费,指的是一种获得高质量信息服务的手段,提供者将个人知识或技能转化为知识商品,消费者通过付费交易知识。早期的知识付费体现为教育、咨询、出版等形式,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知识付费也就逐渐由终端体系化向移动端碎片化发展了,知识付费成为个人通过线上交易分享知识信息来获取收益的传播模式。
2016年,得到、知乎、分答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平台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知识付费行业逐步迈向产业化,自此中国进入知识付费的新时代,2016年也被业界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如今,在多重因素驱动的背景之下,知识付费迎来了发展之“春”。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早已告别了从前只为“温饱”的年代,大众的需求已经从“谋生”向“谋发展”转型升级。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显示,在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烟酒占比为29.8%,居住占比为23.4%,交通和通信占比为13.1%,教育文化娱乐一项则占比为10.8%。都说“衣食住行”是民生“四道”,如今却不然了,教育文化娱乐已成为超越衣着打扮的第四大支出渠道。这也体现了在物质基础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达到了1076万人。
而近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面临生存危机,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甚至裁员,就业市场不景气,数据显示,2022年3月,中国CIER指数仅为1.35。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业者就不得不进行自我提升,提升自我含金量,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脚步,知识付费也由此成为刚需。
内卷风潮之下,知识付费成“自救”宝典?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内卷化”现象“日益加重”。何为“内卷”?“内卷”原本较为客观的解释为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后来经网络流传,人们常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还有相关人士打趣地将其比喻为努力的“通货膨胀”。
从某种意义来看,“内卷化”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会给人们增加无形的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会时常给人传递出焦虑感。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显示,2022年超过九成的中国知识付费消费者有焦虑感知,而有超三成的受访消费者经常或总是有知识焦虑感知。
而在感到焦虑的情况下,付费知识的出现为消费者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成为了消费者们的“自救”宝典。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显示,近年来中国知识付费消费者规模呈稳健上升态势,预计2022年将达5.3亿人,2025年将达6.4亿人。
知识付费“付”的不应该只是“安慰剂”
如今,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这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知识内容服务,为消费者在学习新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排解孤独、丰富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艾媒数据中心(data.iimedia.cn)显示,2022年有超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有明确的知识付费消费意愿。
此外,调研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群体购买知识付费的比例为41.2%,其中,35-45岁群体占比40.1%,46-50岁群体占比12.8%。
就“35岁+”群体来看,他们已经普遍开始组建家庭,中年职场危机与家庭责任压力较大,面对的是事业、金钱、家庭、健康等重重关卡,所以许多人会通过知识付费的手段去获取信息和方法,缓解社会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焦虑。而在对知识付费平台的选择上,平台内容的丰富度成为了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由此可见,知识付费的消费群体队伍庞大。然而,在这条“求知”的漫漫长路之中,也不乏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和我们的个人成长一样,是一个需要长期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因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不应该只是心理上的“安慰剂”,而应该是一笔付诸于行、坚持耕耘后收获满满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知识付费内容日趋多元化,行业已从最初的专业化内容扩充至娱乐、社交类知识内容等多方面。迎上发展的时代之遇,各类知识付费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而消费者在追求付费知识的同时,也应擦亮双眼,避免“割韭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