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汪昂)方清代名医(傅山)方 清代名医(喻昌)方
清代名医(汪昂)方
虚 证一、斑龙丸[组成] 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黄各等分。[用法] 为末,酒化胶为丸。[功效] 补阳。[主治] 虚损,理百病,驻颜益寿。[来源] 《医方集解》二、百合固金汤[组成] 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冬5克、百合、芍药(炒)、当归、贝母、生甘草各3克、元参、桔梗各3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主治]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喉燥痛,咳喘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来源] 《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三、黑地黄丸[组成] 苍术、熟地黄500克、五味方250克、干姜(春冬)30克(秋)21克(夏)15克。[用法] 枣肉丸,米饮或洒下。[功效] 健脾补肾。[主治] 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不治血虚久痔。[来源] 《医方集解》四、参乳丸[组成] 人参末、人乳粉(顿乳取粉法:取无病少妇人乳,用银瓢或锡瓢倾乳少许,浮滚水上顿,再浮冷水上立干,刮取粉用,如摊粉皮法)等分。[用法] 蜜丸。每服6-9克。[功效] 大补气血。[主治] 气血不足。[来源] 《医方集解》五、十四味建中汤[组成] 黄芪(蜜炙)、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姜制)、当归(酒洗)、熟地、川芎、麦冬、肉苁蓉、附子、肉桂、白芍(酒炒)各等分。[用法] 加姜枣煎服。[功效] 益气养血。[主治] 气血不足,虚损劳瘠,短气嗜卧,欲成劳瘵,乃阴证发斑,寒甚脉微。[来源] 《医方集解》内伤发热一、人参清肌散[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半夏曲、当归、赤芍药、柴胡、干葛。[用法] 加姜枣煎服。[功效] 益气养阴,清虚热。[主治] 午前潮热,气虚无汗。[来源] 《医方集解》二、清骨散[组成] 银柴胡1.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童便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炙)1.5克。[用法] 为散,每服9克。[功效] 滋阴清热。[主治] 骨蒸劳热。[来源] 《医方集解》遗 精一、金锁固精丸[组成] 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60克、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1日1液,煅粉)各30克。[用法] 为细末,莲肉煮粉糊丸,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下。[功效] 固肾涩精。[主治] 肾虚不固。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痠软,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来源] 《医方集解》二、龟鹿二仙膏[组成] 鹿角5000克、龟板2500克、枸杞1000克、人参500克。[用法] 先将鹿角、龟板锯截刮净,水浸,桑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每晨酒服9克。[功效] 补肾填精止遗。[主治] 瘦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精极之证。[来源] 《医方集解》三、茯菟丹[组成] 菟丝子300克、五味子240克、石莲肉、白茯苓各90克、山药180克。[用法] 将莬丝用酒浸,浸过余酒煮山药糊为丸。漏精盐汤下,赤浊灯芯汤下,白浊茯苓汤下,消渴米饮下。[功效] 滋肾益精,健脾泄浊。[主治] 遗精白浊及强白消渴。[来源] 《医方集解》痹 证一、扶桑丸[组成] 嫩桑叶(当蒂洗净暴干为末)500克、巨胜子(即黑芝麻淘净)120克、白蜜500克。[用法] 将芝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每服3克。[功效] 除风湿,起羸尪,驻容颜,乌髭发,却病延年。[主治] 肾虚,全身骨节风湿痹痛。[来源] 《医方集解》二、上中下通用痛风丸[组成] 黄柏(酒炒)、苍术(泔洗)、南星(姜制)各60克、神曲(炒)、防己(下行)、白芷各30克、羌活、威灵仙(酒拌上下行)、桂枝(横行)各9克、红花6克。[用法] 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3克。[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治] 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为通治。[来源] 《医方集解》疟 疾一、三解汤[组成] 柴胡、麻黄(去节)、泽泻各9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主治] 时行疟。[来源] 《医方集解》二、桂枝羌活汤[组成]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等分。[用法] 每服15克,迎其发而服之。[功效] 疏风解表截疟。[主治] 疟疾。[来源] 《医方集解》疝 气一、吴茱萸加附子汤[组成] 吴茱萸9克(汤洗)、人参9克、生姜18克(切)、大枣4枚、附子9枚(炮)。[用法] 水煎服。[功效] 温阳暖肝,祛寒止痛。[主治] 寒疝,腰痛,牵引睾丸,脉沉迟等。[来源] 《医方集解》二、禹功散[组成] 黑牵牛120克、茴香30克。[用法] 为末,每3克,姜汤调下。[主治] 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来源] 《医方集解》眼 疾一、加减驻景丸[组成] 枸杞子、五味子、车前子、楮实、川椒(炒)各30克、熟地黄、当归各150克、菟丝子(酒浸)240克。[用法] 蜜丸洒下。[功效] 补肝肾。[主治] 肝肾气虚,两目昏暗。[来源] 《医方集解》二、益气聪明汤[组成] 黄芪、人参各15克、葛根、蔓荆子各9克、白芍、黄柏各6克、升麻4.5克、炙甘草3克。[用法] 每12克,临卧服,五更再服。[功效] 益气升清明目。[主治] 内障目昏,耳鸣耳聋。[来源] 《医方集解》三、拨云退翳丸[组成] 当归15克、川芎、地骨皮、白蒺藜、密蒙花、甘菊花、羌活、荆芥、木贼各30克、天花粉、蔓荆子、薄荷、枳实、甘草(炙)各15克、川椒22.5克、黄连、蛇蜕9克。[用法] 蜜丸,每30克做10丸,每服1丸,日3次。翳者米泔下,睛暗当归汤下,内障木香汤下。[功效] 养血活血,祛风清热,明目消障。[主治] 风热障翳,睛暗,内障。[来源] 《医方集解》四、点眼方[组成] 黄莲、人乳。[用法] 浸点或煎点或加朴硝。[功效] 清热润燥明目。[主治] 目中百病(属阳证者)。[来源] 《医方集解》其它一、龙胆泻肝场[组成]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用法] 水煎服。[功效]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三焦湿热。[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之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2)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痒阴肿、妇女带下等。[来源]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二、银翘败毒散[组成] 银花、连翘、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炒)、甘草。[用法] 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薄荷,水煎服。[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 疮痈初起,而有表证者。[来源] 《医方集解》三、神术散[组成] 苍术(制)、防风各60克、甘草30克(炙)。[用法] 加生姜、葱白煎服。[功效] 疏风胜湿。[主治] 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亦治刚痉。[来源] 《医方集解》四、雄槟丸[组成] 雄黄、槟榔、白矾等分。[用法] 饭丸,食远服。[主治] 腹痛,胃痛,干痛,虫痛。[来源] 《医方集解》五、人参樗皮散[组成] 人参、樗根白皮(东引者去粗皮醋炙)各等分。[用法] 为末,米饭或酒调下。[主治] 脏毒挟热下血,久痢脓血不止。[来源] 《医方集解》六、芦根汤[组成] 芦根30克、竹茹30克、生姜60克、粳米3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清热和胃降逆。[主治] 伤寒病后呕哕不下食。[来源] 《医方集解》七、金银花酒[组成] 金银花(干者亦可,不及生者力速)150克、甘草30克。[用法] 水500毫升,煎250毫升,再入酒250毫升略煎。分3服,1日1夜服尽。重者日2剂,服至大小便通利,则药力到。外以生者捣烂,酒调敷毒4周。[功效] 清热解毒。[主治] 一切痈疽恶疮,不问发在何处,或肺痈、肠痈,初起便服 奇效。[来源] 《医方集解》八、辰砂散[组成] 辰砂30克、乳香、枣仁各15克(炒)。[用法] 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万一惊寐不可复治。[主治] 风痰诸痫,癫狂心疾。[来源] 《医方集解》九、咳血方[组成] 青黛、栝蒌仁、滴石、山栀(炒黑)、诃子肉。[用法] 等分为末,蜜丸,噙化。[主治] 咳嗽痰血。[来源] 《医方集解》十、清咽太平丸[组成] 薄荷30克、川芎、防风、犀角、柿霜、甘草各60克、桔梗90克。[用法] 蜜丸。[功效] 疏风清热利咽。[主治] 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不清。[来源] 《医方集解》十一、乌梅擦牙关方[组成] 乌梅。[用法] 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功效] 开窍。[主治] 中风口禁不开。[来源] 《医方集解》十二、清震汤[组成] 升麻、苍术各15克、荷叶1枚。[用法] 水煎服。[功效] 疏风清热。[主治] 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增寒壮热,状如伤寒。[来源] 《医方集解》十三、姜茶饮[组成] 生姜、陈细茶各9克。[用法] 浓煎,或微炒煎服。[功效] 温中祛寒。[主治] 赤白痢及寒热疟。[来源] 《医方集解》十四、羊肉汤[组成] 当归、白芍、牡蛎(煅)30克、龙骨(煅)15克、生姜60克、附子(炮)60克、桂枝22.5克。[用法] 每服30克,羊肉120克,加葱白煮服。[功效] 养血,温中散寒。
[主治] 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恶人踡卧,时战如疟,及产脱血虚。
[来源] 《医方集解》
清代名医(傅山)方
一、易黄汤[组成] 山药(炒)30克、芡实(炒)30克、黄柏(盐水炒)6克、车前子(酒炒)3克、白果(碎)10枚。[用法] 水煎服。[功效] 健脾澡湿,清热止带。[主治] 脾虚湿热,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痠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者。[来源] 巜傅青主女科》二、完带汤[组成] 白术30克(土炒)、山药30克(炒)、人参6克、白芍15克(酒炒)、车前子9克(酒妙)、苍术9克(制)、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补中健脾,化湿止带。[主治] 白带。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来源] 《傅青主女科》三、利火汤[组成] 大黄9克、白术15克(土沙)、茯苓9克、车前子9克(酒炒)、王不留行9克、黄连9克、栀子9克(炒)、知母6克、石膏15克(煅)、刘寄奴9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清热利湿,祛瘀止带。[主治] 妇人带下色黑,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来源] 《傅青主女科》四、清肝止淋汤[组成] 白芍30克(醋炒)、当归30克(酒洗)、生地15克(酒炒)、阿胶9克(白面炒)、粉丹皮9克、黄柏6克、牛膝6克、香附3克(酒炒子宫、红枣10个、小黑豆30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清肝凉血[主治] 妇人带下色红,似如非血,淋漓不断,所谓赤带也。[来源] 《傅青主女科》乳 痈一、回脉散[组成] 大黄9克、白芷2.4克、乳香1.5克、木香1.5克、没药1.5克、穿山甲1.5克。[用法] 共为未,人参6克煎汤,调药末服。虚人不宜用。[功效] 破气活血消痈。[主治] 乳痈未溃时。[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栝蒌散[组成] 栝蒌1个、生甘草1.5克、当归9克、乳香1.5克、金银花9克、白芷3克、没药1.5克、青皮1.5克。[用法] 水煎,温服。[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 乳痈,乳房臃肿,结核色红,数日后肿痛溃稠脓。[来源] 《傅青主女科》月经前后诸症一、顺经汤[组成] 当归15克(酒洗)、大熟地15克(酒蒸)、白芍6克(酒炒)、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用法] 水煎服。1剂吐血止,2剂经顺,10剂不再发。 经前腹疼此方极妙,不可加减。[功效] 补肾调经,引血归经。[主治]经前腹痛吐血。[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调肝经[组成] 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用法] 水煎服。 此方极妙,不可加减。[功效] 补肝养血,调经止痛。[主治] 行经后少腹疼痛。[来源] 《傅青主女科》三、清海丸[组成] 大熟地500克(酒蒸)、山萸300克(蒸)、山药300克(炒)、丹皮300克、北五味60克(炒)、麦冬肉300克、白术500克(土沙)、白芍500克(酒炒)、龙骨60克、地骨皮300克、干桑叶500克、元参500克、沙参300克、石斛300克。[用法] 各为细末,合一处,炼蜜丸桐子大。早晚每服15克,百开水送下,半载痊愈。[功效] 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主治] 妇人有每行人道,经水即来,一如血崩,人以为胞胎有伤,触之以动其血也。[来源] 《傅青主女科》随 胎一、利气泄火汤[组成] 人参9克、白术30克(土炒)、甘草3克、熟地15克(酒蒸)、当归9克(酒洗)、白芍15克(酒炒)、芡实9克(炒)、黄芩6克(酒炒)。[用法] 水煎。服60剂胎不堕。[功效] 顺气泻火。[主治] 妊娠多怒堕胎。[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引气归血汤[组成] 白芍15克(酒妙)、当归15克(酒洗)、白术9克(土妙)、甘草3克、黑芥穗9克、丹皮9克、姜炭1.5克、香附1.5克(酒炒)、麦冬9克(去心)、郁金3克(醋炒)。[用法] 水煎服。[功效] 调气活血止痛。[主治] 孕妇大怒之后,突然腹疼吐血,因而堕胎,及堕胎之后,腹疼仍未上者。[来源] 《傅青主女科》难 产一、送子丹[组成] 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酒洗)、麦冬30克(去心)、熟地15克(酒蒸)、川芎9克。[用法] 水煎。服2剂而生。[功效] 补益气血。[主治] 血虚难产。妊娠腹疼数日,不能生产。[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降子丹[组成] 当归30克、人参15克、川芎15克、红花3克、川牛膝9克、柞木枝30克。[用法] 水煎服。[主治] 交骨不开难产。[来源] 《傅青主女科》三、转天汤[组成] 人参60克、当归60克(酒洗)、川芎30克、川牛膝9克、升麻1.2克、附子0.3克(制)。[用法] 水煎服。一剂儿转身,再二前后能顺生。[主治] 孕妇生产之际,脚手先下难产。[来源] 《傅青主女科》横 产一、催生方1号[组成] 当归9克、紫苏9克。[用法] 长流水煎服,即下。[主治] 横产者,胎儿居母腹,头上足下,产时则头向下,产母若用力逼之,胎转至半横位。[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催生方2号[组成] 益母草240克、童便100毫升。[用法] 益母草浓煎,童便加入调,口服即下。[主治] 横产。[来源] 《傅青主女科》产后诸症一、生化汤[组成] 当归25克、川芎9克、桃仁6克(去皮尖,研)、黑姜2克!炙甘草2克。[用法] 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功效]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养正通幽汤[组成] 川芎6.5克、当归18克、炙甘草1.5克、桃仁15粒、麻仁6克、肉苁蓉3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养血润肠通便。[主治] 产后大便秘结类伤寒三阴症。[来源] 《傅青主女科》三、趁痛散[组成] 当归3克、甘草2.4克、黄芪2.4克、白术2.4克、独活2.4克、肉桂2.4克、桑寄生3克、牛膝2.4克、?白5根、姜3片。[用法] 水煎服。[功效] 益气活血,温经止痛。[主治] 产后遍身疼痛。[来源] 《傅青主女科》四、石莲散[组成] 石莲子45克(去壳心)、白茯苓30克、丁香1.5克。[用法] 共为细末,米饮送下。[功效] 和胃顺气降逆。[主治] 产后呕逆不食。[来源] 《傅青主女科》五、健脾利水生化汤[组成] 川芎3克、茯苓4.5克、归身6克、黑姜1.2克、陈皮1.5克、炙草1.5克、人参9克、肉果1个(制)、白术3克、泽泻2.4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健脾利湿止泻。[主治] 产后泄泻。[来源] 《傅青主女科》六、参苓生化汤[组成] 川芎3克、当归6克、黑炭1.2克、炙草1.5克、人参6克、茯苓3克、白芍3克、益智3克、白术6克、肉果1个。[用法] 水煎服。[功效] 健脾益气,和血渗湿。[主治] 产后劳倦伤脾,完治不化,名飧泄。[来源] 《傅青主女科》七、生津益症汤[组成] 人参30克、麦冬30克、茯苓30克、大枣3枚、竹叶30克、浮小麦30克、炙草12克、栝蒌根30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益气生津。[主治] 产后虚弱,口渴气少。[来源] 《傅青主女科》八、安心汤[组成] 当归6克、川芎30克、生地15克(炒)、丹皮15克(炒)、生蒲黄6克、干荷叶1片(引)。[用法] 水煎服。1剂狂定,恶露亦下。[功效] 养血祛瘀清热。[主治] 妇人产后二、三日,发热,恶露不行,败血攻心,狂言呼叫,甚欲奔走,拿提不定。[来源] 《傅青主女科》九、木香生化汤[组成] 川芎6克、当归18克、陈皮0.9克、黑姜1.2克。[用法] 服时磨木香0.6克在内,煎服。[功效] 活血理气。[主治] 产后怒气逆,胸膈不利,血块又痛。[来源] 《傅青主女科》十、加味生化汤[组成] 川芎6克、当归15克、黑美1.2克、炙草1.5克、桃仁10粒。[用法] 水煎服。[主治] 产后伤食。[来源] 《傅青主女科》胎死不下一、疗儿散[组成] 人参30克、当归60克(酒洗)、川牛膝15克、乳香6克(去油)、鬼臼9克(研水飞)。[用法] 水煎。[功效] 补气补血。[主治] 妇人生产六、七日,胞衣已破,而子不见下,子死腹中难产。[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救母丹[组成] 人参30克、当归60克(酒洗)、川芎30克、益母草30克、赤石脂3克、芥穗9克(炒黑)。[用法] 水煎服。[功效] 补益气血。[主治] 妇人生产三、四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不,子死而母未亡者。[来源] 《傅青主女科》其 它一、保产神效方[组成] 当归5.5克、厚朴2.1克、川芎5.5克、菟丝子5.5克、川贝母6克、枳壳2.4克、羌活2.4克、荆芥穗2.5克、黄芪2.4克、蕲艾1.5克、炙草1.4克、白芍3.6克、生姜3片。[用法] 水300毫升,煎至120毫升0渣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产前空心预服2剂,临产随时热服。[主治] 未产能安,临产能摧,偶伤胎气,腰疼腹痛,甚至见红不上,热欲小产,危急之际,一服即愈,再服全安。[来源] 《傅青主女科》二、平肝开郁止血汤[组成] 白芍30克(醋炒)、白术3克(土妙)、当归30克(洒洗)、丹皮9克、三七根9克(研末)、生地9克(酒炒)、甘草6克、黑芥穂6克、柴胡3克。[用法] 水煎服。1剂呕止,2剂干渴除,4剂血崩愈。[功效] 平肝解郁,凉血止血。[主治] 妇人有怀抱甚郁,口干舌渴,呕吐吞酸,而血下崩者。[来源] 《傅青主女科》三、逐瘀止血汤[组成] 生地30克(酒炒)、大黄9克、赤芍9克、丹皮3克、当归尾15克、枳壳15克(炒)、龟板9克(醋炙)、桃仁10粒(泡炒研)。[用法] 水煎服。1剂疼轻,2剂疼止,3剂血亦全止,不必再服。[功效] 活血逐瘀,止血。[主治] 妇人升高坠落,或闪挫受伤,以致恶血下流,以手按之而疼痛,久之则面色萎黄,形容枯槁。[来源] 《傅青主女科》四、助仙丹[组成] 白茯苓15克、陈皮15克、白术9克(土炒)、白芍9克(酒炒)、山药9克(炒)、菟丝子6克(洒炒)、杜仲3克(炒黑)、甘草3克。[用法] 河水煎服。4剂而仍如其旧,不可再服。[功效] 补肾健脾,调经。[主治] 经水数月一行。[来源] 《傅青主女科》五、十全阴疳散[组成] 川芎、当归、白芍、地榆、甘草各等份。[用法] 水10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熏。日3夜4,先熏后洗。[功效] 活血凉血止痒。[主治] 阴痒,阴蚀,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浓汁淋漓。[来源] 《傅青主女科》六、加参生化汤[组成] 川芎6克、当归12克、炙草1.5克、黑姜1.2克、桃仁10粒(去皮尖研)、人参6克、引加枣1枚。[用法] 水煎服。[功效] 益气养血固脱。[主治] 血脱劳甚,气无所恃,呼吸止息。违其常度,气短似喘。[来源] 《傅青主女科》七、安神生化汤[组成] 川芎3克、柏子仁3克、人参3-6克、当归9克、茯神6克、桃仁12粒、黑姜1.2克、炙草1.2克、益智2.4克、陈皮0.9克。[用法] 枣水煎服。[主治] 妄言妄见。由气血虚,神魂无依。[来源] 《傅青主女科》八、润燥安胎汤[组成] 熟地30克、生地9克、山萸肉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3克、阿胶6克!黄芩6克、益母6克。[用法] 水煎。服2剂而燥息,再2剂而胎安,连服10剂,而胎不再动。[功效] 填肾精,补肺气。[主治] 妊娠三、四个月,自觉口干舌燥,咽喉微痛,无津以润,以至胎动不安,连服10剂,而胎不再动。[来源] 《傅青主女科》九、舒气散[组成] 人参30克、当归30克(酒洗)、川芎15克、白芍15克(酒炒)苏梗9克!牛膝6克、陈皮3克、柴胡2.4克、葱白7寸。[用法] 水煎服。[主治] 气逆难产。妇人有生产数日而胎不下者,服催生之药,无不见效。[来源] 《傅青主女科》十、青血丸[组成] 香连45克、莲肉45克(粉)。[用法] 上药为粉末,和匀为丸,酒送下12克。[主治] 噤口痢。[来源] 《傅青主女科》十一、补气升肠汤[组成] 人参30克(去芦)、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酒洗)、白术15克(土炒)、川芎9克(酒洗)升麻0.3克。[用法] 水煎服。[功效] 补气。
[主治] 产妇肠下,亦危症也。
[来源] 《傅青主女科》
清代名医(喻昌)方
一、清燥救肺汤[组成]桑叶(经霜者碍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去枝梗净叶)9克、石膏(煅,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7.5克、甘草3克、人参2克、胡麻仁(炒研)3克、真阿胶2.4克、麦门冬(去心)3.6克、杏仁(炮,去皮尖,炒黄)2克、枇杷叶3克(刷去毛,蜜涂炙黄)。[用法]水1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功效]清燥润肺。[主治]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来源]《医门法律》二、导滞通幽汤[组成]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各15克,茯苓(去皮)30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渣,温服,空心食前服。[功效]健脾化湿利水。[主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来源]《医门法律》三、乌鲤鱼汤[组成]乌鲤鱼1尾、赤小豆、桑白皮、白术、陈皮各9克,葱白5根。[用法]上用水600毫升同煎,不可人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服。[功效]健脾利湿。[主治]水气四肢浮肿。[来源]《医门法律》四、乌梅木瓜汤[组成]木瓜干、乌梅(捶破,不去仁)、麦芽(炒)、甘草、草果(去皮)各15克。[用法]每服12克,水100毫升,姜5片煎。不拘时服用。[功效]酸甘养阴。[主治]饮酒过多,积分酷热,里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削,嗜冷物寒浆。[来源]《医门法律》五、解风散[组成]人参75克、麻黄60克、川芎、独活、细辛、甘草各30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30毫升,生姜3片,薄荷少许煎,不拘时服。[功效]益气活血,祛风散寒。[主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滞。[来源]《医的法律》六、利膈散[组成]紫苏叶、荆芥穗、防风、桔梗、牛蒡子(炒)、人参、甘草各30克。[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不拘时,沸汤点服。[主治]脾肺大热,虚热上壅,咽喉生疮。[来源]《医门法律》七、秦艽汤[组成]秦艽30克、旋覆花、赤茯苓、炙甘草各15克。[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克,以牛乳汁50毫升,煎至30毫升,去渣,不拘时温服。[主治]阴黄不欲闻人言,小便不利。[来源]《医门法律》八、青龙散[组成]地黄、仙灵脾、防风各7.5克、荆芥穗30克、何首乌(去黑皮,米泔浸)7.5克。[用法]上为末,每日3服,食后沸汤调下3克。[主治]风气传化,腹内瘀结而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来源]《医门法律》九、蓣莲饮[组成]石莲肉、干山药等分。[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水100毫升,生姜3片煎。无时热服。[功效]健脾和胃止痢。[主治]噤口痢。[来源]《医门法律》十、圣愈汤[组成]熟地、生地、酒当归各3克,人参、炒黄芪、川芎各3克。[用法]水煎温服。[功效]益气养血。[主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或疮症脓水出多,五心烦热作渴等症。[来源]《医门法律》十一、化涎撒[组成]凝水石(煅、研)30克、铅白霜(另研)、马牙硝(另研)雄黄(另研)各3克、枯白矾(研)、炙甘草各7.5克、龙脑少许。[用法]上为细末,研匀,每服3克,不拘时,水调下。禁忌:此药大凉,不可多服。[功效]利胸膈,止烦渴。
[主治]热痰。
[来源]《医门法律》
明代名医(熊宗立)方一、二肾散[组成]薄橘红120克、甘草30克。[用法]为末,沸汤调下,其攻甚效。[功效]理气化痰。[主治]痰实,食后膈满,远年痰饮。[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二、家藏方蜡煎散[组成]杏仁(去尖皮,双仁者,妙黄另研)、黄明鹿角胶(炙,如无以阿胶代)、甘草(炙)、人参、麦门冬(去心)、干山药、贝母(去心)、白茯苓(去皮)百合(去苗)各等分。[用法]上粗末,将杏仁别研拌匀,每服6克,水70毫升,入黄蜡皂角子大,同煎至50毫升。食后温服。[功效]扶正益肺,化痰止咳。[主治]虚劳,久嗽痰多,气喘或咯脓血。[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三、小草汤[组成]小草、黄芪(去芦)、当归(去芦,酒浸)、麦门冬(去心)石斛(去根)、酸枣仁(炒,去壳)各60克、人参、甘草(炙)各15克。[用法]上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姜5片,煎至56毫升,温服不拘时。[主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四、家藏方五痫丸[组成]全蝎3克(去毒炒)、半夏60克(汤洗7次)雄黄4.5克(别研)、蜈蚣0.5条(去头足炙)、无南星(炮)30克、乌蛇60克(30克酒浸,30克去皮骨焙干)、麝香6克(别研)、白矾30克、白附子15克(炮)、皂角120克、白僵蚕45克(炒去丝)、朱砂0.3克(别研)。[用法]上为末,姜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姜汤下。[主治]癫痫发作,不问久年新曰,并宜服之。[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五、家藏方聚金丸[组成]黄连120克(30克水浸晒干,30克炒,30克灰火炮,30克生用)、黄芩、防风(去芦)各60克。[用法]上为未,煮面糊丸如梧桐子。每服9克,米泔浸枳壳,水下不拘时。[功效]清热利湿,宽肠驱风。[主治]汤胃积热或因酒毒,大便下血,腹中热痛作渴,脉来弦数。[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六、一清散[组成]柴胡12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用法]锉散,每服12克,姜枣煎服。[功效]和解少阳,清热利湿。[主治]热疸发热。[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七、家藏方木香槟榔圆[组成]木香30克、槟榔7枚、干漆(炒含烟尽)、磠砂各15克(别研)、肉豆蔻5枚、胡椒49粒(炒)、肉桂(去皮)30克。[用法]上为末,次入磠砂和匀,炼蜜圆如梧桐子大。每服7丸,橘皮汤下。[主治]脾积气块,腹胁走痛,口吐清水。[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八、川乌散[组成]防风、白附子、北细辛、白茯苓、川乌、菖蒲、干姜、白芷、川芎、甘草各等分。[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嚼生葱,白汤调下,食后服。[主治]脑泻。[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九、侧子散[组成]侧子30克(炮)、附子30克(炮)、罗参30克、白术30克(煨)、白茯苓30(去皮)、防己22.5克、防风、麻黄、粉草(炙)各15克、甘菊花(去梗)60克、北细辛(去苗)60克、肉桂(去皮)30克、赤芍药30克、当归(去芦酒浸)30克、川芎30克、秦艽(去芦土)30克、白茯神(去皮术)60克。[用法]上粗末,每服15克,水100毫升,姜3片,枣1个煎,不拘时服。[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主治]中风手足不随,言语蹇涩。[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家藏方十味和解散[组成]白术60克、桔梗30克、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克、当归(洗焙)、陈皮(去白)、枳壳(去穰炒)、赤芍药、厚朴(姜制)各15克、防风15克。[用法]上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姜3片,煎,热服不拘时。[功效]发散寒邪。[主治]头痛发热。[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一、渗湿热[组成]苍术、白术、甘草(炙)各30克、茯苓(去皮)、干姜(炮)各60克、橘红、丁香各3克。[用法]上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枣1枚,姜3片,煎至50毫升。食前温服。[功效]健脾散寒除湿。[主治]寒湿所伤,射体重着如坐水中,小便赤涩,大便溏泄。[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二、正气散[组成]半夏、厚朴(为末,生姜120克研烂同为饼子徽炒)各90克、藿香叶、陈皮各30克、甘草21克(炒)。[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3片,枣1枚,水70毫升,煎至50毫升。食前稍热服。[功效]常服顺气宽胸,辟除瘟疫。[主治]伤寒阴证,增寒,恶风,正气逐冷。[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三、攒风散[组成]麻黄(不去节)、甘草(不去皮)淮乌、川萆薢、杏仁(不去皮)各等分。[用法]上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煎服,不可多进。[功效]祛风散寒除湿。[主治]寒湿脚气,先用此发?。[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四、绛雪散[组成]龙脑0.5克、硼砂3克、朱砂9克、马牙硝1.5克、寒水石3克。[用法]上研匀,每用0.3克掺于舌上津咽之。[主治]咽喉肿痛,咽物妨碍及口舌生疮。[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五、定痛散[组成]细辛15克(生)、白芷30克(生)、川乌头30克(生)、乳香9克。[用法]上为末,每用少许擦牙痛处,引涎吐之,须臾以盐水灌漱。[功效]温经祛风止痛。[主治]牙风疼痛。[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六、火龙散[组成]艾叶末(盐炒)45克、茴香(炒、川楝子(炒)各15克。[用法]上为末水煎。[主治]妊娠心气痛。[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七、秦桂丸[组成]秦艽、桂心、杜仲、防风、厚朴各0.9克、人参30克、附子(生)、白茯苓各45克、细辛60.3克、白薇、干姜、沙参、牛膝、半夏各15克。[用法]上并生碾为末,炼蜜丸如赤豆大。每服50丸,空心醋汤,米饮任下。无效更加丸数,已觉有孕,便不可服。极有神效。[主治]妇人血海久冷,不能孕育。[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八、丹砂圆[组成]雄黄(别研)、朱砂(别研)各15克、藜芦(略炒)、巴豆(去壳心油)各0.3克。[用法]上为末,蜜圆如大豆。每服3圆,空心干姜汤下。当转下恶物并蛊等。如烦闷,后山鸭为羹食之。[功效]解毒。[主治]蛊毒。[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十九、蒲黄散[组成]蒲黄30克、血竭15克。[用法]上为细末,每用少许贻患处。[功效]活血祛瘀消痔。[主治]下部痔漏。[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二十、一醉膏[组成]甘草15克(为粗末)、没药0.3克(研)、大栝蒌1枚(去皮)。[用法]上用无灰酒200毫升,熬至70毫升,放温。顿服。如一服不尽,作3次。[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消疽。[主治]发背脑疽,一切恶疮。[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明代名医(虞抟)方 一、连附六一汤[组成]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稍热服。[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炽盛,胃月完剧痛,呕吐酸水等证。[来源]《医学正传》二、三妙丸[组成]黄柏(酒炒)120克、苍术(米汤浸一、二夜,细切焙干)180克、牛膝60克。[用法]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姜、盐汤送下。[功效]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等证。[来源]《医学正传》三、?效参香散[组成]粟壳(去穰蒂,醋炙)36克、陈皮39克、内豆蔻(面裹喂)12克、茯苓(去皮)、白扁豆各12克、木香、人参各6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6克,清水汤调下,食远服。[功效]健脾利湿,涩肠止痢。[主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下后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药也。[来源]《医学正传》四、三根饮[组成]五倍子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各等分。[用法]上细切,每服21克重,加生姜3片,大枣1枚,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煎至一半,去渣温服。[主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来源]《医学正传》五、椿皮散[组成]樗根白皮60克、槐角仁120克、枯白矾60克、炙甘草30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清米汤服下。[功效]宽肠驱风,活血止痢。[主治]血痢及肠风下血。[来源]《医学正传》六、大刀夺命丸[组成]杵头糠、牛转草各150克、糯米300克。[用法]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诞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如加60-90克砂糖入丸内,其效更佳。时常食之。[主治]噎膈不下及翻胃等症。[来源]《医学正传》七、生韭饮[组成]生韭叶一握、连皮桃仁10数个。[用法]生韭叶自然捣汁。先细嚼桃仁,后以韭汁送下。[功效]开提气血。[主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来源]《医学正传》八、清膈丸[组成]黄芩、黄连(炒)各15克、香附4.5克、苍术60克。[用法]上为细末,新取红熟栝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白汤送下。[功效]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治]湿热气滞。[来源]《医学正传》九、消风百解散[组成]荆芥穗3克、白芷3克、陈皮3克!麻黄(去节)3克、苍术3克、甘草1.5克。[用法]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咳嗽甚者,加乌梅1个,同煎服。[功效]疏表散邪。[主治]四时感冒,头疼发热,咳嗽鼻塞,声重喘急。[来源]《医学正传》十、地仙煎[组成]细山药300克、杏仁(去皮尖)30克、生牛乳汁600克。[用法]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搅匀,绞取汁,重汤煮1日,用新瓷瓶密封。每服15-30毫升,空心温酒或汤调下。[功效]滋阴生津润燥。[主治]诸燥证。[来源]《医学正传》十一、如神救苦散[组成]御米壳(蜜炒)3克、陈皮15克、壁虎8克、乳香8克、沉药8克、甘草8克。[用法]上诸药为细末,每服9克,煎服。[功效]行气,活血,通络。[主治]瘫痪,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来源]《医学正传》十二、双和散[组成]白芍药3克、黄芪(蜜炙)1.8克、熟地黄1.8克!川芎1.8克、当归1.8克、炙甘草1.2克、肉桂1.2克。[用法]上细切,上作一服,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功效]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不热不寒,温而有补。[主治]大病后血虚气乏者。[来源]《医学正传》十三、人中白散[组成]人中白60克、黄柏(盐酒拌炒褐色入)15克、生甘草15克、青黛15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童子小便调服。[功效]养阴清虚热。[主治]阴虚火盛,及五心烦热等证。[来源]《医学正传》十四、还魂丹[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用法]上作一服,水煎,温时灌下。[功效]温阳救恶。[主治]中恶已死。[来源]《医学正传》十五、杉木节饮[组成]杉木节120克、槟榔7枚、大腹皮30克、青橘叶49片。[用法]上细切,作一服,用顺流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上分作3服,1日服尽。[功效]祛风清热消肿。[主治]脚气发作,恶寒发热,两足肿大,心烦体重垂死者。[来源]《医学正传》十六、珍珠粉丸[组成]黄柏、真蛤粉各300克、珍珠90克。[用法]上为末,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15克,空心温酒下。[主治]精滑自浊。[来源]《医学正传》十七、豨莶散[组成]稀莶草、小蓟根、五爪龙(即五叶藤)各等分。[用法]上研细,用酒和匀,滤去渣。服200毫升,得大汗通身而愈。[主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等证。
[来源]《医学正传》
明代名医(董宿)方一、连附六一汤[组成]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稍热服。[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炽盛,胃月完剧痛,呕吐酸水等证。[来源]《医学正传》二、三妙丸[组成]黄柏(酒炒)120克、苍术(米汤浸一、二夜,细切焙干)180克、牛膝60克。[用法]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姜、盐汤送下。[功效]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等证。[来源]《医学正传》三、?效参香散[组成]粟壳(去穰蒂,醋炙)36克、陈皮39克、内豆蔻(面裹喂)12克、茯苓(去皮)、白扁豆各12克、木香、人参各6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6克,清水汤调下,食远服。[功效]健脾利湿,涩肠止痢。[主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下后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药也。[来源]《医学正传》四、三根饮[组成]五倍子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各等分。[用法]上细切,每服21克重,加生姜3片,大枣1枚,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煎至一半,去渣温服。[主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来源]《医学正传》五、椿皮散[组成]樗根白皮60克、槐角仁120克、枯白矾60克、炙甘草30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9克,清米汤服下。[功效]宽肠驱风,活血止痢。[主治]血痢及肠风下血。[来源]《医学正传》六、大刀夺命丸[组成]杵头糠、牛转草各150克、糯米300克。[用法]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诞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如加60-90克砂糖入丸内,其效更佳。时常食之。[主治]噎膈不下及翻胃等症。[来源]《医学正传》七、生韭饮[组成]生韭叶一握、连皮桃仁10数个。[用法]生韭叶自然捣汁。先细嚼桃仁,后以韭汁送下。[功效]开提气血。[主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来源]《医学正传》八、清膈丸[组成]黄芩、黄连(炒)各15克、香附4.5克、苍术60克。[用法]上为细末,新取红熟栝蒌,去皮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白汤送下。[功效]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治]湿热气滞。[来源]《医学正传》九、消风百解散[组成]荆芥穗3克、白芷3克、陈皮3克!麻黄(去节)3克、苍术3克、甘草1.5克。[用法]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葱白3根,水煎。热服。咳嗽甚者,加乌梅1个,同煎服。[功效]疏表散邪。[主治]四时感冒,头疼发热,咳嗽鼻塞,声重喘急。[来源]《医学正传》十、地仙煎[组成]细山药300克、杏仁(去皮尖)30克、生牛乳汁600克。[用法]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搅匀,绞取汁,重汤煮1日,用新瓷瓶密封。每服15-30毫升,空心温酒或汤调下。[功效]滋阴生津润燥。[主治]诸燥证。[来源]《医学正传》十一、如神救苦散[组成]御米壳(蜜炒)3克、陈皮15克、壁虎8克、乳香8克、沉药8克、甘草8克。[用法]上诸药为细末,每服9克,煎服。[功效]行气,活血,通络。[主治]瘫痪,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来源]《医学正传》十二、双和散[组成]白芍药3克、黄芪(蜜炙)1.8克、熟地黄1.8克!川芎1.8克、当归1.8克、炙甘草1.2克、肉桂1.2克。[用法]上细切,上作一服,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功效]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不热不寒,温而有补。[主治]大病后血虚气乏者。[来源]《医学正传》十三、人中白散[组成]人中白60克、黄柏(盐酒拌炒褐色入)15克、生甘草15克、青黛15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童子小便调服。[功效]养阴清虚热。[主治]阴虚火盛,及五心烦热等证。[来源]《医学正传》十四、还魂丹[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用法]上作一服,水煎,温时灌下。[功效]温阳救恶。[主治]中恶已死。[来源]《医学正传》十五、杉木节饮[组成]杉木节120克、槟榔7枚、大腹皮30克、青橘叶49片。[用法]上细切,作一服,用顺流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上分作3服,1日服尽。[功效]祛风清热消肿。[主治]脚气发作,恶寒发热,两足肿大,心烦体重垂死者。[来源]《医学正传》十六、珍珠粉丸[组成]黄柏、真蛤粉各300克、珍珠90克。[用法]上为末,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15克,空心温酒下。[主治]精滑自浊。[来源]《医学正传》十七、豨莶散[组成]稀莶草、小蓟根、五爪龙(即五叶藤)各等分。[用法]上研细,用酒和匀,滤去渣。服200毫升,得大汗通身而愈。
[主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等证。
[来源]《医学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