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亚科—鼠麹草族(上):香青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目
菊科
菊亚科
鼠麹草族
鼠麹草族(学名:Gnaphalieae)是菊科菊亚科之下的一个开花植物的族。本亚族包含较多的属,并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分布。
1.形态特征
头状花序有异形小花或同型小花,或雌雄异株,盘状。雌花花冠细管状;总苞片干膜质,透明或乳白色;花托有窝孔,通常无托片,两性花花柱不分枝或有分枝,顶端截形。植物常被有棉毛或茸毛。
2.香青属
香青属(学名:Anaphal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亚洲中部、东北部及南部),少数几种分布于温带及北美和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欧洲只有引入栽培的种),中国有60余种,广布于南北各地,而西南尤盛。
(1)植物学史
此属曾经合并于鼠麴草属 (GnaphaliumL.),它与后者无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主要以两性花不育为区别。通常近雌雄异株,极少近雌雄同株。在近雌雄异株的种,头状花序呈现性的异形的现象,雄株的总苞片较宽大,顶端较钝或较圆形,且具较少数的花,与雌株较尖的总苞片显然不同。总苞片从外层到内层渐宽长,但最内的一层较短狭,隐没于总苞中。所以在种的记载中,将最内层分开描述。总苞片的下部称爪部,是总苞片本身有绿色中脉;上部是总苞片的附片,通常干膜质。花托蜂窝状,窝孔边缘平或有繸状突起或短毛,稀为膜片状。花冠在雌花和雄花常不等长,在种的记载中只指出一般长度;花冠裂片都具小腺体,在种的记载中都省略;雌花冠毛都是细丝状而有微齿,在种的记载中也不分别叙述。在同一个种中,头状花序的多少,随着伞房状分枝的多少而有极大的差异,所以在种的记载中只指出头状花序下的花序梗的长短,而不叙述总花序梗的形状。在绝大部分的种,在棉毛下常隐藏有腺毛,在种的记载中一般也不述及。
香青属大部分的种全株被厚密的棉毛,可供引火用,常被误认为“火艾”;少数种有芳香,可作为薰香料或芳香剂的原料,常被误称为“零陵香”、“香薷棉”。少数种是民间草药,嫩茎有时也供食用。此属在近人的一些著作中,常被称为“籁萧”、“萩”“铜钱花”、“清明菜”、“通肠香”、“狐狸毛”等等,其中大都是误用的。所以在此仍以香青为本属的属名。但此名称在一些地区也用作松柏类的翠柏的别名,应该注意以免引起误会。
(2)形态特征
多年稀一或二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喜生于高山上,被白色或灰白色棉毛或腺毛,瘦果长圆形或近圆柱形,有腺或乳头状突起,或近无毛。叶互生,无柄,全缘,线形、长圆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常多数排列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稀有少数或单生,近雌雄异株或同株,各有多数同型或异型的花,即外围有多层雌花而中央有少数或1个雄花即两性不育花,或中央有多层雄花而外围有少数雌花或无雌花,仅雌花结果实。总苞钟状、半球状或球状;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直立或开展,下部常褐色,有1脉,上部常干膜质,白色、黄白色稀红色。花托蜂窝状,无托片。雄花花冠管状,上部钟状,有5裂片;花药基部箭头形,有细长尾部;花柱二浅裂,顶端截形。雌花花冠细丝状,基部稍膨大,上端有2-4个细齿;花柱分枝长,顶端近圆形。冠毛1层,白色,约与花冠等长,有多数分离而易散落的毛,在雄花向上部渐粗厚或宽扁,有锯齿,在雌花细丝状,有微齿。
(3)香青
香青(学名:Anaphalissinica),又名通肠香,为菊科香青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北部、中部、东部及南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4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亚高山灌丛、低山、山坡、草地以及溪岸。
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为:解表祛风,消炎止痛,镇咳平喘。 感冒头痛,咳嗽慢性气管炎:全草3钱,水煎服。急性胃肠炎,痢疾:鲜叶适量,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或用全草3钱水煎服,但不宜久煎。
3.蝶须属
蝶须属(学名:Antenna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10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北部及南部和大洋洲寒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我国有1种,其它曾经前人列入本属的中国种都应隶属于火绒草属或香青属。
(1)特征描述
多年生草本,被白色棉毛或茸毛,常有匍枝。茎基部叶密集成莲座状,上部叶互生,全缘。头状花序在茎端排列成伞房状,稀单生,各有多数同形的小花,雌雄异株,雌株的小,结果实,雄株的两性,不结果实(亦称雄花)。总苞倒卵形或钟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干膜质,外层背面有棉毛;内层渐长,上部不透明,常作瓣状,直立或开展。花托凸起或稍平,有窝孔,无托片。雄花花冠管状,上部钟状,有5裂片;花药基部箭头形,有尾状耳部,花柱不裂或浅裂,顶端钝或截形。雌花花冠丝状,顶端截形或有细齿;花柱分枝扁,顶端钝或截形。冠毛1层,基部多少结合;雄花的冠毛较少,绉曲,上部扁,稍粗厚,有羽状锯齿;雌花冠毛纤细。瘦果小,长圆形,稍扁,有棱,无毛或有短毛。
(2)蝶须
蝶须(学名:Antennariadioica)为菊科蝶须属的植物。海拔2400-2700米。生于高山和亚高山地带的向阳湿润草地,干燥坡地或瘠薄的砂砾地。产新疆阿尔泰山和天山、黑龙江兴安岭。在阿尔泰山的针叶林下也常见。也广布于欧洲各地、南欧的山区、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蒙古和北美的北部。
4.鼠麹草属
鼠麹草属(学名:Gnaphalium),是菊科菊亚科鼠麹草族之下一个属,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尽管偶尔亦会在一些热带地区的高山或亚热带地区发现其踪影。
本属物种为北美红蛱蝶幼虫的重要食粮。本属约有近200种,广布于全球。中国有19种,南北均产,大部分种类分布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稀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生,草纸或基部稍带木质,被白色棉毛或绒毛。叶互生,全缘,无或具短柄。头状花序小,排列成聚伞花序或开展的圆锥状伞房花序,稀穗状、总状或紧缩成球状,顶生或腋生,异性,盘状,外围雌花多数,中央两性花少数,全部结实。总苞卵形或钟形,总苞片2~4层,覆瓦状排列,金黄色、淡黄色或黄褐色,稀红褐色,顶端膜质或几乎全部膜质,背面被棉毛。花托扁平、突起或凹入,无毛或蜂巢状。花冠黄色或淡黄色。雌花花冠丝状,顶端3~4齿裂;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稍扩大,5浅裂。花药5个顶端或略钝,基部箭头形,有尾部。两行花花柱分枝近圆柱形,顶端平或头状,有乳头状突起。瘦果无毛或罕有疏短毛或有腺体。冠毛一层,分离或基部联合成环,易脱落,白色或污白色。
(2)鼠麹草
鼠麹草(学名:Gnaphaliumaffine)是菊科鼠麹草属的一种植物[1],又名清明草、佛耳草、母子草等。分布于中国台湾、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及印度。生于低海拔干地或湿润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见。
鼠麴草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可用于制作鼠麹粿、草仔粿、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