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渐对中国传统之学有着强烈冲击,在这种理念下,中国画也被许多人看不起,所以他认为有必要在这方面作出相应的比较,林琴南首先讲到了西方美术的整体概念:
欧人之论美术者,木匠也,画工也,刻石也,古文家也。余始闻而骇然,谓古人如韩、柳、欧、王,奈何与泥水匠同科?既而闻其议论,乃深以为是。欧人谓木匠者,集众材而成为巨室,其所仗者,材也。画工杂五色而成图,其所需者色也。石匠则否,成一石象,但需斧凿,则先以精神环周此片石,然后成为人形。衣袂之飘举,尚为易为,而神宇奕奕,则自出手造,较以上二艺为难。至于古文,并斧凿之用而亦罢去,但凭空虚构而成象,使读者俯仰夷犹,动心而兴感,则较石匠为尤难。此四者不相附丽,而西人合而一之,斯亦奇矣。然吾于四者之中,心嗜其二,故谬为论文后,复有论画之作。
包围在一片小区之中
林纾认为西方把美术的范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木匠,当然他所说的木匠乃是指西方的建筑师,因为建筑美学乃是西洋美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画工当然指的就是画家,刻石在今天被称为雕塑师,古文则是今人所说的文学家。他的这些命名,显然是对译的友人给他翻译成各种名词。林称他最初听说到这些时,大感吃惊,因为它们全部不同于中国传统,而后他解释了西方美术这四类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并且作出了难易度的比较。但林纾也明说,对于这四个组成部分,他最关心的是小说和绘画。
那么西方的绘画与中国绘画有着怎样的区别呢,林纾认为:“西人之于画,有师传,有算学,有光学,人但说其象形以为能事,正不知其中亦正有六法在也。”
小广场入口
林纾的看法颇为准确,他认为西画技法除了师传之外,同时把数学和光学也应用其中,以至于能将所绘之物的造型准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做到纤毫毕现。但林纾又说,西画的这些优点恰好等同于中国绘画所强调的六法,他想以此来说明中西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基本理念上,并无太大区别。然而绘画手法的不同,使得中西画成像效果也不一样:“凡作画夜山,最不易成。西人能之,则于丛树阴晦中,劈云漏出明月,月光射水,荡为片白。似则似耳,然观者如睹照片,毫无意味。”
林纾说中国画最难画出夜景,但西画表现夜景却很容易,但是以这种画法绘出的画面,完全没有意境韵致可言,如同看照片一般,无法看到绘画者的思想。他的这种观念乃是传统派共同的认识,这一派认定西画重写实,中画重写意,这样的区别让传统派认为中画高于西画,因为中画更有思想性。
林纾故居正门
但如前所言,林纾翻译过不少西方小说,毕竟比别人接触过更多的西方艺术,因此他在绘画理念上虽有偏私,但也存在客观性。比如他举出了两种技艺所画瀑布的不同之处:
西人写瀑布,是真瀑布,能从平顶之石上倾泻而下,上广而下锐,水流极有力,何者?水积岩顶,狂奔而下趣,水之落处力猛,渐下则水力亦渐杀,故水痕上广而下锐。吾辈山水中写瀑,则上狭而下舒,以两边山石参差错落,瀑布从石隙中出,至于大壑,支流始漫。此其不同于西画处。虽然为地不同,故水态亦略别。西人写山水,极无意味,唯写瀑布,则万非华人所及。
匾额
林纾注意到中国画中的瀑布大多是上窄下宽,西画中的瀑布则与之相反——为上宽下窄,但若观察客观实景,则西画所表现的应该更加正确,又说西画中许多不如中国画的地方,但在画瀑布这一点上,中国人是不可能画得比他们更好的。他还比较了中西两种画法在透视上的不同:“西人画境,极分远近。有画大树参天者,而树外人家林木如豆如苗,即远山亦不逾寸,用远镜窥之,状至逼肖。若中国山水,亦用此法,不惟不合六法,早已棘人眼目。”
文保牌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大概了解到林纾的一些绘画理念,就那个时代而言,林纾也算是能够较为公允地看待中西绘画的优劣。虽然他是传统派画法,但他依然能够看到西画的长处。而对于中国画的短处,他在《春觉斋论画》中也有提及,比如他对中国人所强调的画派,就提出过这样的批评:
宗派一立,门户即分。学如朱、陆无论矣。但以画言,尊云间者,见浙派则痛诋之,祖娄东者,其诋诃吴门,亦不遗余力,犹之阳湖、桐城之于文,若主客相搏,必争胜而止,均无为也。桐城、阳湖,万不能斥去八家而成文,吴门、娄东,亦不能舍去北苑而成画,祖述既同,途辙稍异,后学随其性之所近学之,均可名家,何必为蝇蛆之喧闹耶!
对面的香火
林纾讲到了云间派、浙派、娄东派、吴门画派等等相互之间指斥对方的状况,他将此与文章界阳湖派、铜城派的相互攻讦作出了比较,认为无论阳湖派还是铜城派,都会祖述唐宋八大家,而吴门画派、娄东画派等也不能排斥董源的画风,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文派还是画派,其实大家的来源都是相同的,其言外之意这种分法完全没必要。比如他在《震川集选》的序言中强调说:“夫文字安得有派?学古者得其精髓,取途坦正,后生遵其轨辙而趋,不知者遂目为派。然则程、朱学孔子,亦将谓之为曲阜派耶?”
前言
林纾的这个比喻颇为精道,他说二程和朱熹都学孔子,总不能称他们为曲阜派吧,所以他提出了“画贵无派”的主张。
虽然有此之说,但林纾在绘画上,面对不同的风格还是有所偏爱,比如他曾写过一首《自题小画》的长诗,此诗中有如下两句:“渔山石谷变家法,墨戏初未兼痴翁;我生苦晚顺康远,悠悠一脉归娄东。”以此可见,林纾最为推崇王翚,他恨不得能够生在顺治、康熙时期,好拜王翚为师,成为娄东派中的一员。
旧物
郭曾炘在《畏庐先生七十寿·序》中称:“盖以先生之学术行谊,求之三百年中,窃以为其志事类亭林,文章类惜抱,艺能类石谷,豪侠类寒支。秋宵多暇,摘发比方,觞史之娱,或有取尔。”郭曾炘对林纾予以了很高的夸赞,认为林纾在事功方面可以与顾炎武有一比,文章方面跟姚鼐相类似,绘画方面则直追王翚。对于林对王翚的偏爱,郭在《序》中写道:
其于石谷,目想心存。擩染烟云,暗连畦珍,乃至缠绵师友,则耕烟之岁奠奉常;其感慨乱离,则耕烟之生丁鼎革。以及夫东门拂袖,辞升斗之微官;便殿开屏,借缥囊之真迹。标格䜣合,遭际略同。此又先生艺能之有同于石谷者也。……
赞语
可见在朋友看来,林纾的绘画面目近似于王翚,而林纾本来人也把自己归为娄东派。然而,反对画派之说的林纾,在《春觉斋论画》中又称:
文有派别,然至竟陵、公安,敝极矣。画亦有派别。余近来颇不悦吴门也。吾乡郭绵亭以书名,然画之一点一画皆宗吴门,学之令人寡欢。昔者七子盛时,钱虞山教渔洋以急求古学,而渔洋遂成大家。石谷初亦囿于娄东,自博观名迹数十百种,始恍然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非区区一家一派所能尽,故石谷画遂为前清第一,余恒匹之渔洋。呜呼,如石谷者,真可谓之大家,不拘拘于宗派者矣。
狭长的庭院
在这一段文字中,林纾承认文有文派、画有画派,又自称不喜欢吴门画派,而他同时点出王翚早年也被娄东画派观念所笼罩,到后来眼界渐宽,终于悟得画理,才而成为一大家。以林纾的话来说,王石谷的绘画成就堪称清代第一,他将王翚喻之为清代神韵派大诗人王士禛,认为王翚能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拘囿于某一派的绘画理念。但为什么还有人对“四王”提出那样的质疑之声呢?林纾认为:
文人相轻,画师亦相轻,石谷笔墨,可云超凡矣,而麓台排之。一峰老人画,人人皆无闲言,而倪云林曰"黄翁子久,虽不能梦见房山、鸥波,要亦非近世画手可及。’余谓房山、鸥波,固是一峰劲敌,云林谓其不能梦见,直毁之不值一钱。长洲张忍为解释之词,谓"为攀安提万,更欲尽其能事。’此直强作和事老也。平心而论,鸥波密,房山高,痴翁奇,三家诚不相下,必欲轩轾其间,谬矣。
正堂
文人相轻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林纾进一步提出了“画师亦相轻”,他仍然以王翚为例,说王翚的画已经达到了超凡的成就,王原祁却对其仍有微辞,黄公望的绘画成就世人皆知,然而倪瓒同样指摘其不足。林纾言外之意乃是说,无论一个画家有着怎样的成就,总会有人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所以林纾一边反对门户之见,同时又私淑于其中一个画派,尤其对王翚推崇有加。比如他夸赞王翚说:“王石谷谓青绿之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然能以北宗之青绿法,进入南宗,则石谷一人实为初祖,可谓善于赋彩者矣。”
卧室
林纾用三十年时间来仔细体会王翚的青绿山水画法,可见其下工夫之深,他认为王翚的青绿山水集南北宗之长,王翚的皴法也是集众家之长:“皴法能总诸家之长,石谷也。为惠崇即惠崇,为燕文贵即燕文贵。而论其本来面目,仍山樵也。惟其能山樵,故能摹仿各家,一无梗碍。若初学喜新,一家未成,动即迁徙,终至不能自立而后止。余曾在徐相国家,视察云壑临摹各大家长卷。卷长三丈,曰学某某者。按之,仍云壑本来面目也。石谷能变,云壑不能变耳。夫工夫至云壑而尚如此,后生小子可矜多而务博耶!”
有一架书
林纾自称他之所以如此推崇王翚,乃是因为石谷能够出入各大家的画理之中,而后集众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面目。而他本人的绘画理念也是如此,他认为:“大凡画家,得古人之形貌易,得古人之天机不易;得古人之规矩易,得古人之气韵不易。如某某者,穷老尽气学石谷,水石树木位置处,无一非石谷,而石谷之精神,一毫无有。此特匠氏眼中胸中之石谷,去石谷已几千万里矣。凡天机气韵,纯视其人之学养胸次。譬如欧、曾学昌黎,试问那一笔是昌黎?倪高士学北苑,试问那一笔是北苑?若不能变化,一味求肖,是雕刻木偶工夫,非画家天趣矣。”
架子床
形似容易神似难,林纾说某位画家一辈子都在模仿王翚的画作,模仿的方式是与原画作一丝不差,但是林纾认为这种临摹完全没有王翚的气韵,而后他举例说欧阳修、曾巩在文章上学习韩愈的笔法,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乃是因为欧、曾的作品中,完全没有韩愈的诗句,而倪瓒学习董源,同样也没有一笔是董源笔法,所以学习古人,要懂得变化,如果一味地讲求形似,就失去了绘画的真谛和趣味。
登楼
林纾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推崇学习王石谷,然而他的绘画面目中却看不到石谷画风的痕迹,宋伯鲁有一句诗夸赞林纾说:“不傍倪王成独造。”而后宋在此句的小注中称:“先生画不倚门户,而兼有南北宗之长,秀蔚天成,一时无两。”如此说来,林纾的绘画确实学到了王翚的精髓所在。
展板介绍
林纾以王翚为追摹对象,同时也以自然为师,比如其称:“陆包山皴法峭劲,石骨尽露,独来独往,自有浅人不能遽学者。画法多石而少土,高岩重叠,上及天半,不以云物映带,自是力量过人处。未知生平曾游武夷与否?果至武夷,则石之秀媚,自无狰狞之状。由武夷岩石多傍水,浸以林光水色,有为画师不能梦见者。故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学力既至,运以灵光,自臻于神品。”
林纾画像
林纾以陆治为例,他说陆治所画山石有独特的味道,并且认为陆治肯定没有到过福建的武夷山,因为这里的山石跟陆治所画绝不相同,所以他得出了“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观念。由此亦可见,“四王”后学受到社会上的批评,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只一味模仿“四王”作品,既不能体味到“四王”画作的神韵所在,也不以自然为师,无法创造出更为生动的画作。而林纾却能做到临摹画作与观察自然相结合,所以他的绘画才有自己的面目的气韵。遗憾的是,他所在的时代,人们更喜欢他意译的外国小说,文字上的盛名掩盖了他在绘画上的风采,这正如郑孝胥在《赠林琴南同年》一诗中的所言:
文如至宝丹,笔若生姜臼。一篇每脱稿,举世皆俯首。
平生不屈节,肝胆照杯酒。纷纷野狐群,忽值狮子吼。
京师奔竞场,暮夜孰云丑?畏庐深可畏,斧钺书在口。
隐居名益重,方使薄俗厚。奈何推稗官,毋乃亵此叟。
敛才偶作画,石谷辄抗手。亦莫称画师,掩名究无取。
谈到了他的绘画理论
《春觉斋论画》
2019年4月6日,在林怡和林星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福州市鼓楼区水都街道莲宅社区去参观林纾故居。林纾故居处在一片居民楼内,这些楼群的中间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有一座小亭,亭子的正前方还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小亭内有几位妇女忙着打牌,我这个吃瓜群众走入亭中时,她们并不觉得打扰,依然沉浸在打牌的快乐之中。林怡在这里给故居的管理人员打了电话,很快走来一位女士,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故居院中。进门时,我注意到故居前方有一个简易棚,此处的入口刻着“古庙公园”字样。如今这里仍然有着很浓的香火味,工作人员向我解释了一番这一带的变迁。
故居的正门前制作了一个影壁,影壁的正中印着“前言”,上面乃是林纾生平简介,称他是“不懂外文的文学翻译家。……打开我国通向世界的文学窗口,传播西方优秀文化,成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人。”对于他的绘画才能,“前言”中仅有“且善丹青”一句。看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书画拓片
另一侧展厅
林译小说
林纾故居的面积很小,仅一进院落,中厅摆放着一些绿植,更加显现出院落的局促,然正堂却颇为高大,两边的厢房摆放着一些旧家具,在卧室的角落里有一个书橱,里面随意地放着几本林纾著作的新出版物。我注意到书橱用塑胶带封了起来,想来是怕书受潮吧,工作人员边走边向我们讲解着林纾在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猜出后来译名吗
《林纾文集》
我们登上了二楼,这里以展板的形式详细介绍着林纾的生平。其中也提到了他的《春觉斋论画》,但主要还是介绍林纾在小说翻译方面的成就。
院落全景
可怜的猫
战况激烈
从另一侧下楼,转到了小小的后院,如今这里变成了厨房。院中拴着一只猫,我问工作人员为何将其拴在这里,她说怕猫跑丢了,这里有老鼠,所以将它拴在这里坚守职责。因为我们进入此院时没有带进来任何食品,故我也无法来宽抚它那充满敌视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