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传

微信里来了“新”用户:70 岁开始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时间:2022-07-15 22:55:46 热传 我要投稿

“我知道你,而且认识你,和你一起生活了几十年。”

这是 70 岁的杨治秀注册了微信之后,收到的第一条微信消息。

这条微信来自她的老伴,72 岁的刘永梅。

杨治秀过 70 岁生日那天,儿孙送了她一台智能手机,外孙女帮她注册了微信。老伴刘永梅因为在景区值班没来聚餐,杨治秀学会用微信的第一件事,就是添加了老伴的微信,给他发了一条好友申请。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条回复。

“收到这条消息之后她就一直在笑,拿着手机看了又看。”一直到很久之后,外孙女杨女士想起这一幕都觉得温暖又有爱,“会有人让你相信爱情。”

一句平淡的言语里承载了内敛的深情,三个月后,杨女士随手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这一幕,没想到收获了网友上百万的浏览、六万次点赞。

杨治秀与刘永梅的婚姻生活,并不像年轻人那般注重仪式感,也不曾有过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

刘永梅比杨治秀大两岁,年轻的时候是村民小组长,喜欢读书,见识广泛,在村里很受人尊重。最近几年,他在家附近的景区找了份工作,日子过得充实且自在。杨治秀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她明事理、对人友善,常会把家里收拾地十分妥帖,是村里有了名的“和气奶奶”。

两人于 1974 年经亲友介绍相识、结婚,至今已经相伴了 48 年。杨女士说,两人性格互补,多年来一直相敬如宾,很少发生争执。一年多以前杨治秀曾中风过一次,之前几乎从不进厨房的刘永梅不仅承担起了家务,也开始学着给杨治秀做简单的饭菜。“他每天早上都会起来煎鸡蛋给外婆吃,补充营养。”

刘永梅比杨治秀的网龄要长一些,玩起微信、短视频和网上购物都很“溜”,如今杨治秀有了微信,两人的微信对话除了“回家吃饭”这种日常沟通,最多的就是互相分享有意思的内容,菜谱、新闻、故事,当然,还有“帮我点一下红包”。

谈到给外婆买手机的契机,杨女士说,是想让老人和儿孙辈“玩到一起”。

“以前可能更多的是看着我们去刷手机,看着我们对着手机笑呵呵的,她看上去是有些落寞的,现在他们(外公外婆)都有了智能手机,就大家一起刷。”

「杨女士与外婆视频」

老年人用上智能手机后下载的第一个APP是什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毫无疑问,是微信。

关于“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何使用微信”,我们收集到了一些答案: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微信作为一个“超级 App”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多时候微信意味着陪伴与交流。

他们用微信与子女保持联系,也通过微信找回多年未有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当他们学着在微信上探索一个又一个新的功能,仿佛又重新与这个世界连接在一起。

“外公说,

要用和外婆的合照作微信头像”

「耄耋老人与老佛爷的故事」

‍♀️ 来自外孙女 Stefania

Stefania 是一位摄影师,她的摄影风格多变,涉及的范围也广泛——商业拍摄、留学生作品集、个人写真、婚礼跟拍、服装寄拍——总的来说,就是什么都可以试试。

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她,与两位老人感情深厚,十几岁的时候爱和外婆斗嘴,给外婆拍了好多搞怪表情包,到现在还保留在她的微信收藏里。

她的摄影起步于大学时期,从“想要记录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开始学习,家人支持她,专门买了一台相机给她,如今将摄影作为职业的她,最珍爱的作品之一是给外公外婆拍的一组合影。

“外公说,要用和外婆的合照当微信头像。”

两人认识已经快七十年,一直以来外公都在外婆身边默默陪伴着她、照顾着她。几年前,两位老人换了智能手机,Stefania 一点一点教他们使用微信。“他们不太会用,一会儿没声音了,一会儿又没网了,对我来说当然很简单,很快就能给他们调好,他们就说哇你好厉害。”外公的第一个微信头像就是和外婆的合照,还让 Stefania 把他的微信聊天背景设置成几位孙辈的合影。

外公喜欢用手机看新闻,外婆则特别喜欢用手机网购,几乎每天都有快递,负责拿快递的那个人,则是外公。

外婆是个讲究人,会打扮得很漂亮,专门让Stefania 为她拍照,“我好换微信头像”。而 Stefania 拍下的这组合影则是在外公确诊癌症晚期之后,为两人拍摄的结婚纪念照。

拍摄那天是外公外婆的结婚纪念日,外公穿着 polo 衫配西裤,专门穿了皮鞋,外婆则用珍珠项链搭配手上的玉镯与白色的腕表。“我们一起去了公园,外公和外婆一起拉着手在公园散步,很快就拍完了。”

Stefania 拍下了两人紧紧牵在一起的手,外公外婆在长椅上坐着聊天的背影,外婆依偎在外公的怀里,和年轻人谈恋爱时没什么两样,两人还学着年轻人摆了“比心”的姿势,脉脉温情被凝固在照片里,也凝固在时光里。

“对他来说,

智能手机意味着对生活的掌控感”

「老叶的故事」

‍♀️来自外孙女云路

对于老叶来说,智能手机像一个晚来的礼物。

从很年轻的时候起,老叶的近视就超过了一千度,因为视力限制,他只能放弃那些关于远方的设想,回到家乡小城做一名中学教师。

退休之后,女儿每年总要带父母出门玩几次,妻子热衷于出门旅行,在四川黄龙一口气爬到顶,“比年轻人还有劲”。老叶却不太愿意出门,三次里有两次不去,“我又看不清,不如在家看家。”

老叶有自己的爱好,年轻的时候爱捣鼓无线电,家里的每一样电器,说明书他都从头读到尾,每一个按钮怎么操作都搞得清清楚楚,他早就想买台电脑,但是电脑的字号太小,操作又复杂,他想了想还是放弃。

退休生活是在用上智能手机之后,开始变得有趣起来的。

第一台智能手机是电信充话费送的,有老人版桌面,老叶把字号调到最大,眼睛几乎贴到屏幕上,一点点探索着这个新鲜的互联网世界。

老叶没有学过拼音,习惯用手写,发条消息需要一笔一划写很久,一句话常常繁简字混着来。因为视力放下了很久的摄影爱好,也因为手机重新拾起,家里买了新沙发,牡丹花发了新芽,妻子做了一餐美味,都能拍下发给远方的儿孙。经常出差的外孙女,也喜欢在微信上一次发一堆照片,给外公外婆看看远方。

妻子担心他的眼睛受不了长期对着电子屏幕会继续恶化,经常念叨着让他出去走走,别总对着手机。像以前捣鼓电器一样,老叶总想知道每一个 app 里的每一个按钮,都是做什么用的,点击之后会跳转到哪里,外孙女总说,外公“有产品经理思维”,有的时候她也弄不清楚,老叶也不着急,自己慢慢摸索,他说:“反正我有的是时间。”

每次回到家,都是爷孙俩的“一对一课堂”时间,老叶平时会将问题记下来,等外孙女回家或是侄孙女来拜访时,集中解决。每学会一个功能,他都会从手机桌面进入 app 开始,从头独立演练一遍,确认自己真的学会了。“就像初中的时候,外公给我讲化学,总让我拿一张新的草稿纸,从化学式开始再解一遍题,巩固记忆。”

就这样,老叶学会了用微信交家里的电费、水费、电话费,也学会了在网上购物,外孙女说给家里买了什么东西,他都会要来快递单号,自己查询、追踪快递到了哪里。在被视力掣肘了大半辈子的生活里,智能手机帮老叶找回了生活的掌控感。

在老叶最后的日子里,手机仍然是老叶不离身的宝贝,家里的种种事务一向由老叶一手打理。在老叶离世之后,女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带着老叶的手机,从手机的 app 里找出生活的一个个碎片,试图让家人的生活按照原有的轨迹继续下去。

而与老叶的微信对话框仍然在外孙女的微信置顶里,老叶一直用着微信默认的头像,微信昵称就叫“外公”。那个灰色的头像不曾再显示小红点,聊天记录里的记忆却仍然鲜活。

“闺蜜手把手教会用微信,拿起手机就再也放不下”

「花姐的故事」

来自儿子江南

花姐最开始用上智能手机,是因为同学聚会时的“攀比心理”。“尤其是拍照环节,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很吃亏。”

经过儿子的一对一培训,花姐学会了打电话、发短信和拍照,但那时微信对花姐来说太过于复杂,装上了之后就几乎没有用过。“老年人不会用拼音,都是手写,但是经常误触切换到拼音输入,但又不会切换回来。”

直到自学能力极强的闺蜜出现,每天手把手教,花姐才算是融入了“时髦老年人们”的社交圈。

那时很多应用为了吸引新用户,做了很多互动小游戏,完成任务可以获得现金奖励。虽然金额不大,但是一个小圈子的人一起完成任务,这种获得感对于退休后的老人相当重要。闺蜜拉了好几个微信群,大家每天在群里互助。“挣了钱的群友就会在群里红包雨。”江南说,“虽然她们后来都看不上那些小钱了,但是还得感谢这些应用,推着她们学会了好多新东西。”

于是群聊的内容不再只是分享链接,“帮我点一下”,花姐的同学群里更热闹了,每天有同学分享源源不断的内容——广场舞、K 歌、祝福表情包、老年大学的书画作品,当然,还有短视频和自家的孙子孙女。

和许多同龄的老人一样,花姐的微信头像是一朵花,也经常因为分享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内容被儿子“怼”。她发给江南的第一条微信是:“你好。”

之后的每一次微信对话,也都是以“江南你好:”开始。

对于常常用“亲”“亲爱的”或表情包开启对话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开头似乎只在邮件里见到,但是对于花姐这一代人来说,即使是微信上的对话,也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开头。毕竟比起书信时代的“见字如面”,这已经简略了很多。

江南有时也会抱怨,为了离父母近一点,从北京搬回成都,却很难和父母碰上面。

今年 74 岁的花姐,做了大半辈子会计,退休之后就过上了环游中国的潇洒生活。“他们两个经常不在家,开车在外面旅游,经常给我打个电话说,最近半个月别回家哈,我们在外面玩。”

“我挺欣慰的,我们家各自有各自的活法,大家互相不怎么干涉。”江南说,“等我老了,我也希望能这样活,当然,我不会分享那些(养生)。”

“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美]葛文德《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身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有的时候,衰老会突然加速,让人猝不及防。

但不断学习、接触新事物,会将热情重新带回老年人的生活里。

中国已经有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中老年网民规模是其中增速最快的群体。

老年人退出社会职场生活后,因为闲暇时间增多,孤独感更为强烈,因而他们倾向于用社交、娱乐、情感内容来充实生活。年轻人将各种群设置成“免打扰”模式,任一天几千条信息湮没在时间里,老年人却可能会一条一条认真地看过去。

美国学者普林斯基曾将青年人定义成引领浪潮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而老年人则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腾讯曾发布一份《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在报告中指出,过去,年轻一代对于老年人使用新科技的认知,往往停留于调侃老年人偏爱的特殊媒体内容(如“中老年表情包”、“养生文”),或是担忧其受到谣言、网络诈骗的侵害,夹杂了不少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随着中老年群体的壮大,社会对“老”的认知与认同也正在改变:新一代的老年人们,在“具体化”地实践着新的老龄生活,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悲观或乐观,而应重新去理解“老”,理解老年人在新科技时代的生活。

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微信是他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入口,反映着他们数字生活的面貌。距离那份报告发布四年之后的今天,微信已经发布了针对老年用户的“关怀模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在互联网分享生活,表达自我。学习过程可能缓慢而吃力,但许多老人还是愿意更多通过互联网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去往什么方向。

无论老年人还是其他群体,都可以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方式生活。

有的年轻人选择远离社交媒体,过一种“数字极简”生活,自然也有老年人选择拥抱时代,在比特的海洋里遨游。

那些在 70 岁之后才用上微信的老年人,只是来得晚了一些。

但谁能说,晚来的风景不够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