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这句话真的适合任何文学作品吗?#【关健还要看作家的写作风格】
问题一: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出于莎士比亚的声望原因,人们从未对这句话产生过任何质疑,其实不然!我把作家的写作风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01 深藏不露型
作家把对作品中人物的喜爱、怜悯、同情、愤怒或仇恨通通隐藏起来,只向读者或观众呈现一个或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这种纯天然的叙述方式,作者丝毫不流露出半分观点,作品中人物的属性全靠读者或观众自己分析判断,而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往往也是多元的复合型,即有优点又有缺点,有些缺点又不明显,有些人物属中性好与坏不易界定,这样的作品就会产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02 与读者感应型
这类作家或作者会把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表现出来,通常是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私下议论、环境烘托、氛围映衬或正面描写等手法,对人物性别进行多角度塑造,叙述过程中也带有不明显的感情色彩,仿佛作超越了时空在和读者或观众做无形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很多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热点。这类作品读者或观众不必费心思对作品中人物进行定性,因为作者已经一步步告诉了受众,所以这类作品不受产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03 作家会把嘴直接插到书里面做评论
这类作家往往“潜伏”工作做的不好,每到故事的关健部处就直接进行评论,这是人物刻画的大忌,会损坏客观效果。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溶入了作品中的氛围不能自控,是作者常犯的错误,就连大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也做了大段的议论,而这类作家的观点是“藏”不住的,作品中人物、思想无须读者判断,自然明了,所以这类作品也不会产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04 有些朦胧诗不易界定
有些朦胧诗太过朦胧,即看不出主题思想,又看不出写作倾向性;还有一种现代诗包含了双重甚至多重含意,这类现代诗也会产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问题二:两种文化相遇会碰撞出火花
两种文化是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度、甚至不同时期的两种文化。通常两种文化相遇会有新的文化成果诞生,这种文化成果即兼具了两种文化的某些优点、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特质。从西方历史中几次文化大转移中都能看到这一现象。我们不说远的说近的,我们就假设一次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发生一次碰撞:
日本文学虽然吸收了我国唐代的某些文化特征,但是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演译出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叫“物哀”
。“物哀”有点类似于我国林黛玉葬花的心理特征:就是他(她)们会感伤于一片绿叶的枯萎、一个花瓣的凋零,描写的人物也是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带有很多无奈和感伤。日本文学没有大团圆的结局,也没有概括式的开篇,都是从其一细节处起笔,但是却能抓住读者的心,让你去关心、惦记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处境、安危……可以说善用细节是日本文学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学不会给你制造快乐,它只会给你制造痛苦。这种心理特征与他(她)们居住岛国有关,长期不定时的出现台风、暴雨、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有一种危机心理,就连日本僧人的“枯山水”理论中有隐含着绝望和无奈,这也是日本人喜欢扩张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根源。在日本男人的心理隐藏着三种性格:狂野、文明和颓废。但是这种岛国的居住环境催生了日本女作家、女诗人产生了我国林黛玉式的心理:感伤世事无常。
而这些女作家、女诗人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男作家、男诗人,就这样“物哀”体系渐渐形成,感伤文学风弥日本。
而我们中国人崇尚豪迈,“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种崇尚英雄的心理体现在文学上,有时会塑造出“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也有时会出现“假大空”式的作品,如果能借鉴日本文学的细节元素,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仅仅是假设,不要骂我)
所以,两种文化相遇会撞击美丽的火花,有力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