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10岁男孩离家出走:应对孩子犯错最好的方法,不是发脾气、讲道理

时间:2022-04-20 01:52:01 热议 我要投稿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犯错,错误是孩子人生中的必经之路。

聪明的父母懂得用爱和包容接纳孩子的错误,帮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可乐妈

前两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山东烟台,一名10岁的男孩离家出走。

当男孩被找到时,只穿了一件短袖。

或许是害怕被批评,男孩站得笔直,两只手局促地贴在身体两侧,一副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样子。

可没想到,爸爸见到儿子后,一句话也没有责备他。

而是第一时间,脱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

可能是得知儿子被找到了,出门时有些着急,爸爸的大衣里面什么也没穿。

但他还是将大衣披在了儿子身上,自己却在寒风中光着膀子。

这样看似寻常的一个动作,却让无数网友红了眼眶:

“真好啊,从小到大我犯错误,只会被打骂,没人管我冷不冷、怕不怕。”

“要是我离家出走被找到了,我爸肯定二话不说,上来给我一脚。”

看着这些评论,我想起了不久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讲述者社工,是一名青少年。

工作的时候,社工认识了一个叫小明的男孩。

在他看来,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重重的家庭。

就像小明:

他的家里有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一个总是无视自己的父亲,这让小明养成了沉默、内向的性格。

在学校里,经常有同学捉弄小明。

直到有一次,小明终于忍无可忍,举起凳子打破了同学的脑袋。

就这样,小明因故意伤人被关进了少管所。

在社工的帮助下,原本就善良、单纯的小明改变了不少,很快就从少管所出去了。

社工本以为,自己和小明将再也不会有交集了。

可谁知,没过多久,市里就出了一起恶劣的聚众斗殴事件。

而其中一个参与者,正是小明。

原来,小明一回家,等待他的便是妈妈的破口大骂:

“你怎么没死在少管所里?”

“生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东西,害我这辈子都抬不起头!”

说到这里,小明苦笑一声:

“我是想回家,可家里人非把我往外面推。”

孩子犯错不可怕。

怕的是当父母将孩子的错误视作麻烦、负担,觉得是孩子给自己丢脸了,从而使用暴力、发泄情绪。

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可实际上,没有哪一种错误,值得将孩子推向绝境。

孩子需要爱,

特别是当他不值得爱的时候

曾经看过这样一组图片:

在隐秘的角落里,有一个孩子用来说心里话的地方,上面写着三个字:

“心声墙”。

这面心声墙上,遍布着粗俗、不堪的句子:

“实在太可恶了。”

“闭你妈个头。”

“想个头啊,想到恨死你和自己。”

不难看出,面对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时,父母的做法,通常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打。

妈妈打他一次,记一笔;

爸爸打他一次,也记一笔。

这些密密麻麻的“正”字的背后,记录的,就是一个孩子挨了几百次打的过往。

却忽略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他也会因为“没人爱我”,觉得自己很可怜,甚至想要自杀。

有些父母总以为,当孩子犯了错,只有打他、骂他,孩子才能长记性,下次才不会再犯。

却忘了,对孩子而言,他从中得到的不是教训。

而是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结论。

绘本《大卫,不可以!》里面,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大卫是一个调皮的男孩,他总是闯祸:

不是跳入泥坑,把自己浑身上下弄得脏兮兮;就是光着屁股,在街上乱跑;要么敲打着锅和铲子,发出巨大的噪音。

为此,妈妈经常朝他大喊:

“大卫,不可以!”

可无论妈妈怎么制止,大卫却依旧我行我素。

直到最后,妈妈不再朝他大吼大叫,而是温柔地抱住他,并对他说:

“妈妈非常爱你。”

这一刻,这个恶魔一样的“坏小子”终于安静了下来。

育儿作家大J曾分享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常常低估了爱的力量,却高估了管教的手段。”

对很多孩子而言,犯错,只是一种手段。

获得安全感和父母的接纳,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想让一个孩子不再犯错,真正要做的,不是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用暴力和棍棒让他屈服。

而是给他一点爱和关怀,哪怕这一刻,他一点也不可爱。

孩子变得“无可救药”

其实是对父母的报复

综艺《超级育儿师》里,有一期邀请了一个8岁的男孩辰辰,和他的妈妈。

在节目中,辰辰因为不满妈妈给他布置作业,对着妈妈又踢又咬。

宛若一只咆哮的小野兽。

当妈妈想要制止他的行为时,他却对着妈妈破口大骂。

还咬牙切齿地警告道:

“告诉你,我在学校就不舒服,今天别惹我。

不听,不听你就试试!”

眼看辰辰即将失控,育儿师决定出手干预。

可没想到,面对育儿师的阻止,辰辰却不再剧烈地抵抗。

只是指着妈妈,小声地说:

“她老打我,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现在再反击她……”

原来,面对父母的打骂和羞辱,孩子只是没有能力去反抗。

但并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痛苦和憎恨。

一旦他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他们宁愿变成糟糕的自己,也要借此来报复父母。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叫《你好,检察官》。

里面有个孩子李铭起,因霸凌同学被起诉。

李铭起的爸爸得知后,赶忙带着儿子和律师去同学家里赔礼道歉。

路上,爸爸不耐烦地冲儿子吼道:

“一天到晚给我添麻烦,浪费老子时间。”

当得知被霸凌的同学已经自杀了,气急败坏的爸爸更是举起手里的文件,劈头盖脸朝着儿子砸去。

爸爸一边打,还一边抱怨:

“老子忙前忙后地赚钱,你就知道给老子捅娄子。”

可没想到,之前一直唯唯诺诺的李铭起却突然爆发,对着爸爸喊道:

“我宁愿待在监狱,也不愿意待在家里让你打。”

不管初衷是什么,一旦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发脾气、打板子。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只有一个:

孩子的成长变得格外艰难,父母的余生则满是后悔。

就像有句话说的:

父母不断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停止爱父母,但是会停止爱自己。

因为不再爱自己,所以选择了自暴自弃。

孩子犯错误,

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

钟南山在《大家》中,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

小时候,钟南山很调皮。

将本应该交给学校的午餐费,偷偷留下来,拿去买零食了。

事情暴露后,他胆战心惊,以为要“大难临头”了。

可没想到,一向严厉的父亲这一次却没有打骂他,而是问他:

“南山,你好好想想,这件事你做得对不对?”

父亲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钟南山。

他认真思考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定以后都要“说实话、做实事”。

最终,成了今天的国之重器。

当孩子犯错误时,想给他一个教训,其实很简单。

只要打他、骂他,让他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接纳就够了。

但如果想要教育他,让错误成为一个学习的窗口,那就需要父母的一点智慧了。

这时候,父母需要遵循这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当孩子做了错事时,要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来看待。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视频:

视频中,一个2岁的小女孩举着饭盒,想要帮妈妈装到袋子里。

谁知一不小心,打翻了饭盒。

妈妈见了,没有责怪女儿,而是温柔地安慰了她一番。

事后,这位妈妈感慨道:

“回放监控才知道她是想帮我,幸好没有责怪她。”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是非观念、认知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都远不如大人。

他们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过程。

所以,与其大呼小叫、歇斯底里,倒不如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理解。

第二个原则是,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请把他当作一个成年人。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女孩坐在桥上,准备轻生。

好在消防员动作迅速,成功地将女孩救了回来。

可面对失而复得的女儿,父亲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拥抱,不是落泪,而是当众给了她狠狠一记耳光。

女孩则对着父亲哭喊道:

“你看,你每次都这样逼我!”

大人的面子和孩子的尊严,总有冲突的时候。

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外人的面,毫不留情地贬低、训斥、殴打孩子,无疑是最诛心的那一种。

批评孩子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当众”二字。

每次准备批评孩子时,不妨先试想一下:

同样的话,同样的动作,你会不会对自己的朋友、同事、领导这么说?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也请你对孩子手下留情。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

学会正视孩子的错误,是每对父母必要的修行:

无论你犯没犯错,我都爱你;

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我都愿意和你一起面对;

无论未来你成功还是失败,富有还是贫穷,如我所愿还是如你所盼,我都会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

因为我知道:

犯错不应该成为长篇说教和施以惩罚的理由,而应被看作是学习的窗口。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在一次次试错中,丰盈羽翼,学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