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和谐之美,能激发出孩子们内心的和谐。
张蕊: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宏志中学美术教师。多次承担“国培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讲座和公开课。
此次受邀参加“芭莎·课后一小时”乡村教师培训美育研习营,张蕊老师欣然前往。随她一同前往的,还有她在师培方面的诸多实践经验以及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
张老师自谦道,“我还远远达不到专家这个级别,只是有些经验可以分享给老师们。”然而,她拥有多次实践教学经验以及师培经验,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与乡村教师们面对面沟通。这一次的面对面,对她来说,有惊喜,也有思考。
01 和谐之美
美是“和谐”
“美是和谐。”对于美的发问,张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答案。
“一张画,如果你能对画面有掌控能力,有主次表现,并将自己的情感饱满地表达出来,那你就做到了方方面面的和谐。”
她认为,对于小孩子来说,美在他们的心里,可能是懵懂的,只是一点点意识萌芽。“比如绘画,他们说不出为什么喜欢,画画能够让他们感觉到享受和释放。孩子们在高兴或者不高兴的时候,可能说不明白,但却可以通过绘画、唱歌、跳舞等艺术形式去表达。”
激发“内心和谐”
艺术的和谐之美也能激发出孩子们内心的和谐。“对美和艺术有感受力的孩子,经过美的教育,一方面,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会变得敏感细腻;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也不会偏颇片面,这也是一种和谐。”
张蕊老师认为:“艺术的和谐之美,能激发出孩子们内心的和谐”
身为美术教师,她深知,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美育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学龄前的孩子们,语言、写作能力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美育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介入点。等孩子们上了小学,美育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时候的他们而言,美育更多体现在美的表现能力上。比如说,他们会更注意自己画得是否准确,颜色搭配是否漂亮。”
平素身处北京,张老师接触到的更多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和家长。他们对于孩子们的美育教育更有主动性,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审美,甚至将美育当作技能进行培养。而对乡村的孩子们来说,尤其是很多留守儿童,他们接触美育的机会相对较少,然而美育对他们的意义可能更大。“美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建立与周围的人和物的关系,甚至改变他们未来成长和生活的轨迹,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02成长与缺口
“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研习营,让张老师看到了“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对乡村美育现状带来的明显改善,也看到了缺口所在。
“切实可行”地开展美育
大多数乡村学校都没有专职美育老师,硬件方面也只是做到了有器材有工具,资源依然很匮乏。在“芭莎·课后一小时”美育教室搭建后,学生们有了专门的美育空间,除了课桌椅以及多种教具教材,还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软件,这些都让张老师觉得美育教学在切实可行地开展着。“项目首先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教室问题。从教室的整体色彩和结构搭配,到教学所用的设施、器材、书籍,一应俱全的美育环境和条件对乡村的学生们来说非常难得。”
张蕊老师在“芭莎·课后一小时”研习营讲课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一点一滴做起来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时间带来的成长性。在这样的教室中,直播课、录播课都自然而然地开展起来了。接下来,就会有新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本次研习营就是对老师们进行专业的教研和辅导,让他们学习教学方法,了解前辈们总结的教学经验,进而能够进一步达到教学标准。”
“美育全链条”的培训
“既然美育有了大美育的概念,培育也应该配合全链条的培训。
第一步,专家引领。就像本次培训让乡村教师们先对美育教育有全面的了解;
第二步,专业教师的经验传授。聘请专业的美育老师进行课程培训,让老师们知晓课程应该如何开展,哪怕是给他们一个框架;
第三步,技巧培训。老师们可以参见一些专业技能培训,比如国画、素描、水分等。在培训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能够让老师们的教学具备良好的基础。”
老师们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
“芭莎·课后一小时”项目已经进行了4年,每个学校的美育教学进展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积极地持续探索。张老师的建议是,区分课题由浅入深地进行美育教师培训。“比如在春季学期,可以从专家全面铺开,到课程构建的培训,再到技法上的进修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对老师们而言,这样从点到面的深度培训,效果一定不会差。”
老师们在认真完成小组作业中
从老师水准和培训内容来看,本次美育研习营是高标准的。各个专业的专家和实践者带来了儿童心理学、儿童情感、戏剧、美育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张老师说,“在老师们接触到足够多的知识之后,就是落地的再培训,比如第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难点是什么,都是需要课后进行详细梳理的。”
新课标的“新变化”
这一次,张老师带来的内容主题是《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设计与教法》。新课标下,美术教学已经不像以前是一节课学画一张画,或者一节课讲黑白对比,下一节课讲色彩冷暖。《新课标》带来了诸多变化:
第一,美育教育是在一个整体的大单元下,由多节课组成,由浅到深地、有逻辑地进行系统教学。
第二,美术也开始要求情景教学。“所有这样教学办法的改变,就是从以前的知识本位变成了素养本位。比如,为什么民间美术里总是红配绿?如果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融入真实情景中,很多抽象的概念会一点就透。”
老师们在展示小组作业成果
第三,美术也在进行学科融合。不仅仅是美术,通过美术的学习,孩子们可能会和音乐、舞蹈、书法、诗歌、朗诵,甚至地理、生物、数学、历史、语文等学科融合。“多学科的融合也体现了素养本位。可以看出,大美育提升的是整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新课标的评价方式不再是教孩子们如何画画,而是在美育过程中,关注教师在孩子们的美育教育中的参与度。比如说,孩子的画中所表达的意向也许不那么准,但老师却发现,他的想象力非常棒,或者他的沟通能力特别好,由此看出,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不再单一,而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评价。
03 来吧 ,头脑风暴
在本次研习营中,老师们的能力和表现超出张老师的预期。
超预期的“热情&渴望”
张老师发现,参加研习营的老师们都特别渴望提高教学能力,乐意参与培训的方方面面,这种热情也鼓舞了她自己。“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提升了我的培训热情,希望自己不要辜负老师们的热情。”
有趣的是,在《新课标下的美术课程设计与教法》培训中,张老师看到,老师们对这种非常贴合自己教学实际的东西,体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认认真真地拍下课件重点。“比如课标中的一些解读的字、一些关键词,还有课程设计的框架图等。”
张蕊老师在讲述民间美术
在讨论民间美术种类的时候,张老师发现,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所讨论出来的内容之多,远远超出她的预期。“当我引导老师们去想象情景学习的概念,他们会联想到自己的学校有什么活动,区域有什么节日,有什么民俗。“这些想法和灵感都是融会贯通的,我觉得特别好。”
在依照题目进行课程内容讨论时,乡村教师们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不是特别专业的老师,但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颇深,且教学经验丰富,因此他们最后呈现的反馈和结果都很棒。”
老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讨论
反馈不仅仅来自于自己的课程。这一次,从其他研习营老师的课程中,张老师也发现,接受培训的乡村教师们开始积极地进行“头脑风暴”,产生了很多别具一格的想法。
传递“美的自信”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也感受到,老师们虽然热情积极,但还是会表现出一些不自信。“当感受到这种不自信时,我会通过一些言语和活动鼓励他们。比如,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美育老师,我会告诉大家,他们特别符合新课标下学科融合的特点。但老师们需要自信起来,因为自信的老师,才更能激发和带动学生的自信心。”
未来,除了“芭莎·课后一小时”以往的活动,张老师也建议,以后的活动可以进行更多元、更深入的“梦幻联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专家的帮助就更好了,这会让乡村教师们对于美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与此同时,专家的帮助也会让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张蕊老师与参加研习营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孙三好
排版: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