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当人们望向夜空时,或许都希望能够一睹嫦娥三号的曼妙身姿,但将在今年12月出现的另一个罕见天象同样不容错过——一颗彗星,正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向太阳接近,多艘太空飞船已经开始进行调整,以做好准备对这颗被称为艾森(ISON)的彗星开展观测。
是亮度超过满月还是暗淡如点点繁星,是冲入太阳灰飞烟灭还是“劫后余生”安全离开,随着艾森彗星的不断接近,围绕着这颗彗星的层层迷雾将逐渐拨开。
最初的预测:亮度达满月的15倍
艾森彗星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其中的ISON是“国际科学光学网络”的英文缩写,正是这一观测网络在2012年9月份最先发现了这颗彗星的踪迹,发现者是两位俄罗斯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艾森彗星最初进入人们视线时,科学家们预测它将成为“世纪彗星”,即百年来最大的彗星,从而给予了极大关注。
这颗彗星在过近日点前两年,即在木星轨道之外时,亮度就已经达到20等左右,说明这是一个相当少见的“大家伙”。国际小行星中心的自动化程序给出的估计认为这颗彗星在过近日点前后可达-14等左右(月亮的亮度为-12.7),比20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最亮彗星——1965年的池谷-关彗星还要明亮。观星者们急切盼望着这颗曾经被认为亮度有望达到满月15倍,拥有巨大彗尾的超级彗星出现在夜空里,甚至在白天也应该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事与愿违:或许仅仅“肉眼可见”
正常情况下,随着彗星不断接近太阳,在光热作用下彗星内部的冰冻物质会逐渐融化挥发,形成一个壮观的彗头和彗尾结构。但自从今年1月中旬以来,艾森彗星的亮度并未出现上升,科学家推测,这有可能是因为这颗彗星彗核外层冰物质已经接近耗尽。另外也有理论认为这颗彗星彗核的外部被一层硅质尘埃层包裹,这层硅质尘埃层阻碍了彗星彗核外层冰物质的气化,从而阻止彗星继续变亮。
王思潮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分析说,彗星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水冰、干冰、尘埃等,可以将它比喻成一个“脏的冰山”,一般情况下,在它的运行过程中,会不断气化喷发,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太阳的辐射会增强,彗星彗核亮度冰物质气化喷发会增强,彗星也就随之变亮。
王思潮认为,艾森彗星进入观测范围后,它的亮度存在四种可能,一是相当亮,像最初预期的那样成为“世纪大彗星”,但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也可能这颗彗星比较明亮,达到是肉眼清晰可见程度;而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是,当艾森彗星出现在人们视野时,达到三四等亮度,也就是肉眼可见;最不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夜空中肉眼难见,需要使用望远镜观测。
归宿如何:冲向太阳会否劫数难逃
结合已有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们已经可以追踪到这颗彗星的运行轨迹并向后反推,并在2011年12月份拍摄的巡天图像中找到了它的身影。根据这些数据,天文学家们计算得到其轨道参数:这颗彗星沿一个近似抛物线轨道运行,并且几乎沿着这一轨道径直冲向太阳。科学家计算,今年11月28日左右,这颗彗星将抵达距离太阳表面不足120万公里的位置上。
当彗星抵达近日点,彗星遭遇太阳的高温,由于结构比较松垮,其地表的岩石和尘埃将会熔化蒸发,这样的严酷考验也将让科学家们得以评估彗星体的“牢固”程度。有天文学家认为,冲向太阳的艾森彗星劫数难逃。但如果在这颗彗星经过近日点的过程中发生碎裂,研究者将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彗星新鲜物质的光谱,从而研究其物质组成情况。
虽然以前也有彗星“撞入”太阳的事例,但王思潮认为,艾森彗星撞入太阳从而灰飞烟灭的可能性不大。他指出,根据艾森彗星的运行轨道,在近日点,它将会十分贴近太阳,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太阳起潮力的影响,可能损失一部分质量,但其飞离太阳时,应该还是可能观测到的。
再次经过或带来流星雨
天文学家预测,在2014年1月地球再次经过艾森轨道时,太阳风吹来的彗星碎片,可能会造成流星雨或夜光云。
有报道称,这颗彗星的轨道还表明其来自奥尔特云区域。天文学家认为奥尔特云是50亿年前形成太阳及其行星的星云之残余物质,并包围着太阳系。这是一个巨大彗星“仓库”,估计其中的彗星超过1千亿颗,距离太阳约一光年。
观测建议 望远镜倍数并非越高越好
随着艾森彗星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普通观测者也将迎来绝佳的观测机会。当2013年11月至12月份,艾森彗星运行至太阳方向时,地球北半球能够看到这颗彗星。王思潮指出,根据天文学家们对彗星轨道的计算,届时将给出更加精确的观测时机,并且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等天文科普机构也将组织相应的观测活动。
王思潮提醒普通观测者,和观测流星雨等其他天象活动一样,如果想看到这颗彗星,要选择开阔能见度较好的地带,避开城市高层建筑及灯光污染,如果使用望远镜观测,并非倍数越高越好,因为彗星呈云雾状,如果放大倍数过高,反而看不清楚。
四月份拍摄ISON影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