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植物界全系列】菊目—菊科(五):岩菀

时间:2022-07-27 13:45:37 热评 我要投稿

菊目—菊科(五):岩菀

 

30.岩菀属

岩菀属(学名:KryloviaSchischk)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属,全属共4种,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中国有2种,分布于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壮茎粗壮,木质,多分枝,具茎或花茎,花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全株被密弯短伏毛。基部叶多数,簇生,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全缘或有疏齿,基部渐狭成叶柄,具三出脉;茎叶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少有线形,具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单生,或数个作总状排列,异型,总苞宽钟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3-4层,覆瓦状,革质,绿色,后变黄褐色,边缘膜质,或具膜质缘毛,被毛、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稍尖,外层较短;花托略凸,具有不规则的短膜质边缘的蜂窝状小孔。花多数,全部结实,外围具1层雌花,雌花舌状,长于花盘的两倍,淡紫色,中央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黄色或淡紫色,多少两侧对称,檐部钟形,具5个披针形的裂片,其中一裂片较长;花药顶端具狭三角形的附片,基部渐尖,有极短的尾,两性花的花柱2裂,顶端具长圆状三角形的附片,外面略凸,被微毛;雌花的花柱丝状,顶端稍扁。瘦果长圆形,浅褐色,多少具棱,被长伏毛,基部具1个明显的环;冠毛2层,白色或污白色,外层较短,内层顶端多少增粗,与花冠几等长。

(2)岩菀

岩菀(学名:Krylovialimoniifolia)为菊科岩菀属下的一个种。生长于海拔1200-2300米的山沟、河谷或山坡石缝中。分布于中国新疆西北和西部(托里、沙湾、库车、喀什等)。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蒙古也有分布。

31.紫菀木属

紫菀木属(学名:Asterothamn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属约有7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部、中亚地区和蒙古,为亚洲中部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的特有的属。我国有5种及2个变种。

(1)形态特征

多分枝半灌木,全株被白色或灰白色蛛丝状或卷绒毛;根状茎木质,多分枝;茎多数,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叶小或较小,密集,近革质,边缘常反卷,具1条脉。

头状花序在茎和枝端单生,或3-5个排列成疏或密集的伞房花序、异形,或盘状仅有管状花;总苞宽倒卵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的3层,革质,覆瓦状,具淡绿色或紫红色的中脉,有白色的宽膜质边缘;花托平,具边缘具不规则齿的窝孔;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舌状,舌片开展,淡紫色或淡蓝色,花柱丝状,2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或有时紫色,檐部钟状,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顶端有披针形的附片;花丝无毛;两性花的花柱二裂,分枝顶端具短三角状卵形的附器,外面微凸,被微毛。

瘦果长圆形、被多少贴生的长伏毛,基部缩小,扁三棱形,一面凸出,另一面扁平或凹入,具三棱条;冠毛白色,糙毛状,稀淡黄褐色,二层,外层较短,内层顶端略增粗,与花冠等长。

(2)紫菀木

紫菀木(学名:Asterothamnusalyssoides)为菊科紫菀木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内蒙古等地,多生在沙质地以及干燥地上。

性喜干热的山地荒漠气候,抗寒耐早性也较强,但不耐盐碱。常见于山麓淤积平原、山麓洪积扇和干早低山上。适应荒漠灰钙土和山地沙砾质棕钙土。是山地荒漠和山地荒漠草原常见的建群种。

据调查,在天山南麓梅拔1800–2300m之间,常与灌木亚菊(Ajaniafruticulosa)、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同处于建群种地位。在海拔2100m的阴坡,常以建群种成分与沙生针茅和冰草(Agropyroncristatum)组成山地荒漠草原苹地类型。是骆驼的良好饲料,属中等饲用植物。

32.乳菀属

乳菀属(学名:Galatell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本属约有4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大陆。我国有12种,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不少的种类花美丽可供观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或基部斜升,上部常有伞房状分枝,少有不分枝,植株被乳头状短毛或细刚毛,或几无毛。叶互生,无柄,全缘,长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稀狭线形,下部和中部叶,或仅下部叶有3条脉,少有全部叶具1脉,两面,特别在上面常有明显的腺点,稀无腺点,顶端尖或长渐尖,稀钝,基部渐狭。

头状花序中等或小,辐射状,在茎、枝端排列成简单的或复合的伞房状花序,少有单生;总苞倒锥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草质,绿色,具白膜质的边缘,背面被灰白色短绒毛或几无毛,具1-3条脉,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尖,最内层较大,近膜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钝或稍钝,无毛;花托稍凸,具不规则的软骨质状齿边缘的小窝孔;头状花序具异形花,外围的一层雌花舌状,不结实,舌片开展,淡紫红色或蓝紫色,长于花盘的1.5-2 倍,约1-20个,少有无舌状花;中央的两性花5-60 (100) 个,花冠管状,黄色,有时淡紫色,常超出总苞的1.5-2倍,檐部钟状,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花丝无毛,顶端有宽披针形的附片;花柱二裂,顶端有卵状三角形或披针状三角的附片,钝或稍钝,外面被短微毛。

瘦果长圆形,向基部缩小,背面略扁压,无肋,被密长硬毛或糙伏毛,基部或近基部具脐,冠毛2 (-3) 层,糙毛状,不等长,基部常连合成环,白色,或有时淡紫红,长于瘦果。

(2)乳菀

乳菀(学名:Aster punctata)为菊科紫菀属的植物。分布在欧洲、俄罗斯、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北部(沙湾、新源),生长于海拔1,7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33.麻菀属

麻菀属(学名:Crinitar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5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区。在中国有2种,分布于新疆。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数个或单生,直立或斜升,基部常被纤维状的残存叶柄,有分枝,全株被乳头状短毛或蛛丝状毛。叶互生,无柄,长圆形至狭线形,全缘,有或稀无腺点,全部具1条脉。

头状花序极小,短圆柱形或倒圆锥形,多数,在茎、枝顶端排列成密或疏伞房花序,极少有单生;总苞片3一多层,覆瓦状,近革质或草质、淡黄绿色,具膜质透明的边缘,近无毛或多少被蛛丝状毛,具1-3条脉,不等长,外层和中层短小,线状钻形,顶端钝或略尖,内层较长,长圆形,顶端圆钝;花托极小,多少凸出,具不规则的窝孔;花5-40个,全部结实,两性,常长于花盘,花冠管状,黄色,檐部具5个宽披针形的裂片;花药多少几内弯,顶端有披针形的附片,基部钝;花柱2浅裂,顶端有卵状披针形的附器,钝。

瘦果长圆形,基部缩小,背部扁压,具1-2条侧条棱,被贴生长伏毛;冠毛2层,糙毛状,淡白色,或有时淡褐色,长于瘦果,基部常联结成环状。

(2)新疆麻菀

新疆麻菀(学名:Linosyristatarica (Less.) C. A. Meyer)是菊科麻菀属植物,生长于海拔700-1200米的砂质碱、半荒漠或砾石干旱山坡。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青河、托里等)。俄罗斯西部、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34.莎菀属

莎菀属(学名:Arctogeron)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垫状草本植物。该属仅有1种,分布于我国东北、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和蒙古。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丛生,具数个花茎;叶密集于基部,线状钻形,边缘具糙缘毛;头状花序异形,辐射状,单生于茎端;总苞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背面具龙骨状突起,绿色,具白色干膜质边缘;花托狭而平,多少具窝孔;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1层,花冠舌状,白色或粉白色,舌片卵状长圆形,顶端具细齿;中央的两性花黄色,花冠管状,花药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具短三角形附器;瘦果长圆形,稍扁压,密被银白色长柔毛;冠毛多层,糙毛状,近等长。

(2)莎菀

莎菀(学名:Arctogerongramineum)为菊科莎菀属的植物。旱生植物。生于草原地带的石质山地或丘陵坡地上。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650米至7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干燥山坡和多砾石处,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35.碱菀属

碱菀属(学名:Tripolium)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仅有碱菀(Tripolium vulgare)一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北美洲和非洲北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叶互生,全缘或有疏齿。头状花序稍小,疏散伞房状排列,辐射状,有异形花,外围有1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后者有时不育。

总苞近钟状;总苞片2-3层,外层较短,稍覆瓦状排列,肉质,边缘近膜质。花托平,蜂窝状,窝孔有齿。雌花舌状,舌片蓝紫色或浅红色;两性花黄色,管状,檐部狭漏斗状,有不等长的分裂片;花药基部钝,全缘;花柱分枝附片肥厚,顶端三角形。冠毛多层,极纤细,有微齿,稍不等长,白色或浅红色,花后增长。

瘦果狭矩圆形,扁,有厚边肋,两面各有1细肋,无毛或有疏毛。

(2)碱菀

碱菀(学名:Tripoliumpannonicum)是菊科碱菀属的植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包括中国北方以及浙江、四川)以及北非,一般生长在盐碱地、河岸、海滨。

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50厘米,叶肉质,披针形,舌状花一般为紫色,花期7-9月。碱菀生长寿命较短,因此每年都要大量补种。

变种有蓝或白色舌状花,亦有无舌状花的变种,此变种只有黄色的管状花。碱菀在秋天仍能盛开,这就为小红蛱蝶和优红蛱蝶(Vanessa atalanta)这些迁飞较晚的蝴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蜜源。

36.短星菊属

短星菊属(学名:Brachyact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5种,分布于亚洲北部和美洲北部。中国有短星菊 B. ciliata Ledeb. 等4种,产西北、华北和东北。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升,常自基部分枝和有总状圆锥状的短枝,叶互生,全缘或具齿;头状花序具异型花,盘状,多数或较多数,排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稀单生或数个生于上部叶腋。

总苞半球状,总苞生草质,2-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不等长,外层常叶质,绿色,边缘具狭膜质或具粗缘毛;花托平,无毛,多少具窝孔;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多数,1-数层,花冠管状,管部短于花柱顶端斜切,具微毛,无舌片,或舌状,具极细的舌片,明显超出花柱;中央的两性花,常短于冠毛,花冠管状,上端具5齿裂。花柱分枝披针形,顶端尖;花药基部钝,全缘;

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扁压,基部缩小,被贴伏微毛;冠毛白色或污白色,2层,糙毛状,外层极短。

(2)短星菊

短星菊(学名:Brachyactisciliata)是菊科短星菊属的植物。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及新疆等省区。蒙古、朝鲜、日本及苏联中亚至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常生长于海拔500-1500米的山坡荒野,山谷河滩或盐碱湿地上。部分低湿地农作物和水稻受害严重。主要通过种子繁殖。

37.异裂菊属

异裂菊属(学名:Heteroplexi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质藤本植物。异裂菊属共有2种,都分布于中国广西等地。

异裂菊属在外形及花的结构极似紫菀属,但雌花具极小的舌片;两性花少数,两侧对称,且具不等长的裂片以及攀援体态等特征,与后者显然不同。

异裂菊属是中国特有的寡种属,分布区极狭窄,数量稀少,必须加强保护,以免灭绝。本属为菊科紫菀族的一个属,保护该属的种类,对研究菊科某些类群的分类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1)形态特征

攀援或直立草本。叶互生,具柄,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细齿;头状花序盘状,单生或2-3个簇生于枝顶端,具短或无花序梗,具异形花;总苞钟状圆柱形,总苞片多数,草质,5-6层,紧贴,覆瓦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托平,无毛,具蜂窝状小孔;花全部结实,外围的雌花1层,舌状,管部圆柱形,舌片极小,顶端具不明显3小齿。

花柱分枝线形,顶端钝,外面被疏微毛;中央的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管部圆柱形,向基部多少增粗,檐部狭钟形,顶端具不等长的5齿裂,外面的裂片较长;雄蕊5,着生于檐部基部,部分伸出;花药顶端略尖,基部钝;花柱分枝顶端具三角形的附器。

雌花瘦果稍扁,腹面具棱,两边具1肋,背面稍凸起,具3条肋;两性花的瘦果两面具2肋被疏短柔毛;冠毛黄白色,1层,糙毛状,近等长。

(2)绢叶异裂菊

绢叶异裂菊(学名:Heteroplexissericophylla)是菊科异裂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的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34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丘陵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