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追忆恩师张继青

时间:2022-04-11 10:36:30 热闻 我要投稿

1月6日,我的恩师张继青永远离开了我们,几天来,我的心情总不能平静,和老师相处时的点点滴滴像一个个真实而又虚幻的电影片段,不断浮现在我的心头。

我和老师的缘分由来已久,我进入江苏省戏曲学校学习时听的第一段录音就是张继青老师的录音,当时就觉得惊为天人,我想即使是没有听过昆曲的人也会被那美的声音所打动。2004年,15岁的我刚开始学《惊梦》就有幸得到张老师的指点。《惊梦》是张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张老师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打动了无数昆曲观众。当时我想,什么时候能够拜在张继青老师的门下,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学好这出戏呢?

2007年2月,江苏省文化厅希望张老师能在南京选一名学生,张老师选中了我,我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那一年我18岁。

张继青老师的教学和普通老师不同,她不会细讲基本功和基本表演,而是更加注重演员怎样把握和表现人物。她告诉我,杜丽娘要“收着演”,特别是《惊梦》一折中眼神和动作的配合至关重要,只有仔细体会才能展现出杜丽娘的独特气质。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老师的用意,随着不断地演出、不断地总结摸索,我逐渐体会到,当我学会“收着演”时,人物的韵味更浓了,舞台上的张力和表现力也变得更强。在2018年10月19日“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曲名家演唱会”的舞台上,我有幸和老师同台表演《牡丹亭》中的片段,当我的眼神和老师的目光交汇,我从老师的目光中感受到老师对我、对昆曲未来的无限期望。

张老师是一位严师,她很少夸赞学生,每一次演出之后她都会指出我舞台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告诉我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哪里需要加强学习。正是在她这样的鞭策和严格督促下,我才能不断进步。我由衷地感谢老师,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张老师的严格还体现在她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上,每一次演出和录音她都会十分认真地对待,乐队伴奏时哪怕出现一个错音她都会指出来。因此,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很“怕”她,但与其说是“怕”,不如说更多是尊重和敬仰:张老师这样的艺术家对艺术都是这样认真,我们年轻人更没有理由不尊重和敬畏这门艺术。

张老师曾经计划将她的另一出代表作《朱买臣休妻》传授给我,可我只学了其中的《痴梦》一折,张老师就离开了我们,留下无尽的遗憾。

老师在教学时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或许在她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吧。张老师喜欢美食,特别爱吃甜品,我每次去看她时都会带上一些奶茶蛋糕之类的小零食,张老师总是边吃零食边和我聊天,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现在都成了珍贵的回忆。2019年1月3日是老师80岁的生日,我和老师的亲友一起为老师庆生,并特别准备了一个“牡丹亭”形状的生日蛋糕。那一天,我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此刻再看当时的合影,正应了《牡丹亭》中的那句唱词,“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张老师是公认的艺术大家,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她的生活非常简朴,从来没有贪图享受,或是在生活上提出什么额外的要求。她总是告诉我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不要把心思过多地放到其他事上。张老师的这种生活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回想和老师交往相处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但是老师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风范和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老师不仅给我艺术上的启迪,更在为人处事上对我产生影响。在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德艺双馨,看到了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乐观通达的生活态度,而且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张老师都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将以张老师为榜样,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

再多的不舍和泪水也唤不回离魂归去的恩师了,我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和传承好老师的艺术,继承好老师和前辈们开创引领并为之努力一生的“南昆风度”,我想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怀念。

(作者系青年昆曲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