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理解这个世界。
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会截然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拥有顶级思维,是我们实现突围,快速逆袭最有利的武器。 以下十一种思维,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建议收藏。
1 长期主义思维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张磊说:“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顶级高手,无一不是长期主义者,他们从不相信靠运气赢得的成功,只相信靠努力和拼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复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拥有长期主义思维,才愿意把身子俯下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 站在时间末端回溯,长期主义者的收益才最大,人生价值才会最大。 有一次,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剧院演出《杀惜》,突然台下传下一个声音:“不好,不好。” 梅兰芳寻声望去,看到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散场之后,梅兰芳恭恭敬敬向对方请教,说完还不让对老人鞠上一躬。 此后,梅兰芳不断让老者观看并指正,提升自己的习艺。而这个追求精进,追求长期进步的思维习惯,让其最终成为了一代京剧大师。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做事把眼光放长远,彻底戒掉那些看似很爽、只是短期愉快的事,转而做有长远价值的事。
2 空杯思维
所谓空杯管理,其实是学会运用空杯理论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下面简单向大家介绍如下: 第一、审视杯子 拿到杯子,你会怎么办?先看看,对,就是审视杯子。为什么?每个人的杯子不同,杯子的大小、形状、材质、样式各不同。一个装10毫升水的杯子和装1000毫升的杯子容量不同,一个塑料杯子和一个不锈钢杯子承受高温的耐力不同。所以首先你要读懂自己这个杯子的特征是什么?比如,我每次只能记住5个单词的流量,好,6个就过量,切记杯满自溢;我只能承受80度高温的压力,那好,100度的沸水不要用自己的杯子接。 第二、发挥载体优势 杯子是什么?新华词典的解释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可以确定的是杯子作为器皿是承载物体的一个载体。既然是载体,我们的杯子有选择,或承接,或储存,或运输,或转移。大部分人只知道去承接或储存,而不知道去运输或转移。一个杯子的容积有限,即使你的杯子很大,也有装满的那一天。不要太多的贪念,以为在杯子里的才是你的。其实你可以给东西换个储存的地点。比如,用杯子把每次学到的知识转移到你的记录本上;再比如,你可以把杯中可口的饮料送给干涸的嗓子,如果肠胃足够好,消化吸收再利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科学认知杯子的载体功能,你会获得更大的空间。 第三、找到零刻度线 找到杯子的最低点,学会归零。经过一些生活的磨练,我们已经不是刚上路的新猎手,总是要习惯性的给自己的杯子填满水,即使路上用了一些,也总舍不得把它喝尽。为什么呢?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生活中经常饮用纯净水,大家知道,如果一段时间一直没有饮用它,那门最好倒掉换新的,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利于身心健康。找到杯子的零刻度线,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滋生在心灵的细菌,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与生活。 第四、合理确定计量标准 我们熟知,一瓶水不满半瓶水晃荡。这句俗话不严谨,何为一瓶水?对于500毫升的杯子来说,半瓶水就是250毫升,而如果是250毫升的杯子呢?如果我们只有250毫升的水,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250毫升的杯子,而要选择500毫升的杯子。若果这样,我们不但有悖于节约社会的宗旨,还落下一个晃荡得瑟的话柄。当然,如果我们有两个250毫升的水,把它合并倒入一个500毫升的杯子,也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学会估算价值量,充分整合资源,合理确定计量标准是空杯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五、扔掉手里的杯子 杯子只是载体和工具,在知识——储存——饮用——吸收——能力这个循环中,它只是帮助你实现管理流通的一个通道,空杯管理最终目的是帮你消化吸收其中的养分。学会用空杯管理我们的资源只是自我管理一个阶段罢了,最终我们必须学会扔掉杯子,更大程度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学习吸收,因为我们的身体当中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杯子:人的大脑和思维。 猎豹CEO傅盛曾说过:
“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死板的人,总是喜欢抱着过去的经验,志得意满、踟蹰不前; 通透的人,总是一次次打破固有经验,放下偏见、谦虚低调。 面对新鲜事物,新的人际关系,只有先学会放空自己,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避免被思维限制。 一个人只有调整好思维惯性,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会更快进步,更好适应环境。
3
人才密度
你认识的“好人”数量, 影响你的天花板。 2001年互联网泡沫,网飞裁掉了大约1/3的员工,剩下的人也全员减薪。 里德原本以为,剩下的员工会军心不振,但没想到,剩下的员工不仅没懈怠,反而情绪高涨,大家每天都迫不及待地来到公司,甚至能超额完成任务。 后来他发现,这是因为公司里消极怠工的那批人被裁掉了,公司的“人才密度”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氛围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他后来发现,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令人振奋,同时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他们的工作作风会极大地影响到你,自然也能让你更上一个台阶。 不知道是不是你也有感觉,跟聪明而靠谱的人合作,其实是非常爽的。 这成了网飞最核心的人才观:永远跟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我们读书的时候,父母可能都会要求,多跟品学兼优的孩子玩,少跟成绩差的,品行不端的孩子一起玩,也许你觉得以成绩好坏来区分人,有岐视的成分!但现实是,真的会有影响。你直接接触的人,只要有一个消极,懒散,持续散发负能量,你就会受影响。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威尔菲尔普斯教授,有个很有趣的研究,证明人的“坏”是可以传染的。 有“懒人”存在的团队里,其他成员也会渐渐失去积极性,有“狂人”的团队,很快也开始怼天怼地,互相羞辱;有“悲观者”的团队,最后也对未来心存怀疑。 勇敢地跟那些负能量的人断绝来往,多跟正能量,优秀的人来往,是成长的重要捷径。
4 以终为始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想清楚未来一个月、一年要做什么,就要去想未来30年甚至到死亡之前的事情?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参加过一个叫“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培训学习,在这7个习惯中,给我最大启发的就是“以终为始”。后来还看过一个电影,拍的就是倒叙,如果昨天会重来,那很多错误与遗憾将会避免。同样,查理芒格也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也不到那里去。
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好、培训也好,永远要“以我为主”,看看哪一条或者哪几条可以为我所用。一定要找出哪个更适合自己,哪个最适合自己。减法做得越好,留下印象越深,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习惯的影响就越大。
以终为始这个原则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大。我用这个原则考虑过感情问题、择业问题,也考虑过人生道路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思考未来30年的事情?
前面说过,以终为始对我的工作、生活和思维等方方面面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我在不断地把以终为始这个原则运用到更多的事情上,运用到更长的时间区间内。
对于任何人而言,30年都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如果你刚毕业时22岁,那么30年后就是52岁,应当是人生巅峰;如果你是30岁正当年,那么30年后60岁,是退休的年龄,夕阳正红;如果你像我一样临近40岁,那么30年后就是70岁,那个时候的身体、精神状态是你要好好关心的——那时我们是在颐养天年还是依然精神饱满地干事业? 如果我们能想清楚30年之后的状态,那么今日的很多选择就会变得简单,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从平庸变得合格,从合格变得优秀,从优秀变得受人尊敬。 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梦想,坚持每日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以任何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局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 现在我们每天坚持做这些小事看似并无短期意义,但是对于30年后的我有巨大的意义。所以,思考未来30年之后的状态,可以赋予你目前每日坚持的小习惯以意义。而意义的有无和大小,正好是在若干年后区分两个起初背景类似、起点一样的年轻人后期状态差异的关键所在。
有什么样的事情值得你坚持做30年?
我相信几乎没有人问过你这个问题,你也不曾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最多关心的是:我下一份工作能涨多少月薪?公司HR调查留任意愿时,最长的时间段无非是“干到退休”。但是再干30年显然超过了很多人的退休年龄。所以,在公司内,我们既不会被问及,自己也没有动力问自己这个问题。 但是相信我,你如果弄清楚了这个事情,每天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你的未来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 有人把对未来的认知能力称之为元认知,具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往往是具有洞察未来的水平,做事情方向不会错,能够把握先机,赢得人生。 我们要活在当下,更要学会,活在未来。 每当我在人生选择、职业上遇到困惑,感觉自己止步不前时,我就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选择就会十分清晰。
5 打破定势思维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被生活环境所影响,久而久之,我们的思维会出现惯性,这种惯性也就是定势思维,面对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我们唯有用破局思维突出重围。 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知识、认知来看待新事物、新环境,所以才有了“刻舟求剑”、“邯郸学步”的比喻。 定势思维为我们创造了数据库,让大脑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具有思维约束的积极作用,但同样让人有错误认知的风险。 在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人们还是会以一样的方式去解决。定势思维的优点即缺点,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因素是会变化的,比如你周五去店里吃饭,发现店里有很多座位,以为这家店没多少人,结果周六一去,店里排满了人。 同样的店、同样的时间点、同样的人去吃饭,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思维的惯性让你的大脑按照原有因素进行判断,造成误判的发生。 不过,思维判断失误后,大脑会对你的行为进行相对应的转变。拿上面的的例子来说,你这次去了很多人,下次出发前你就会想到周六那家店很多人,提前去预约排队,此时大脑里对这家店的误判就发生了改变。

6
“反馈环”思维
反馈环:
获取批评和反馈,是成长的开始。 得到CEO脱不花曾说过: “对评论不理不睬,对批评高度重视”。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问题是,只有接受批评和反馈,才会让人成长。 2003年,美国加州的加登格罗夫,在建有多座小学的大街上,交通事故频发。虽然当局和市民都很关切,贴了限速标志,提醒司机减速慢行,警察对违章者贴了很多罚单。。。。。。。但事故率没有降低,车速也没降下来。 于是,当地人尝试另一种方法:安装实时车速显示屏。这个系统的大屏幕,能让往来的司机注意到自己的车速,并提醒他们注意开车的速度。但专家们也不清楚能不能把车速降下来,毕竟每辆车本来就安装有车速表。但恰恰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措施,让往来的司机们的行驶速度降低了14%,而且在所有的学校路段,平均速度都能低于速度限制。 这项成就很了不起,因为既简单,又成本低。研究者发现,“反馈环”是提高绩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意思就是,如果不断接受反馈和批评(非恶意的),你就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你就能学得更快,完成得更多。 之前听一个老师分享过,为什么明明高考并不难,但大多数人表现并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错题本。 如果把考试看作“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过程,那么“反馈”就是缺失的一环。 绝大多数孩子的精力是大水漫灌,均匀平摊到每一道题上,反复地做那些容易做对的题目,但对于做错,不会的题目,缺乏关注。 真正限制你进步的,不是轻易能做对的事情,而是你没做好、做错了的地方。 这就是我常说的突破舒适区。 反馈环思维是提高绩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不断接受反馈和批评(非恶意),你就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你就能学得更快,完成得更多。
7 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你一定听到过国王奖给宰相麦粒的故事,国王以举国之力收尽天下的麦子也放不满国际象棋的64个棋格。华人首富李嘉诚常打一个比方: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存1.4万元,并都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获得每年平均20%的投资回报率,40年后财富会增长为1亿零281万元。如果我们细算账会发现,按这种方式操作,第十年仅能攒36万元,在很多大城市还不够买一个卫生间。别着急吐槽,坚持下去,到了第20年,这笔资产就积累到了261万元,如果你能坚持40年,财富就会到达1亿零281万元的惊人厚度—这就是神奇的复利投资。
复利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效应,它的本质是什么,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那到底什么是复利?复利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往复最终会导致巨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网站的访问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排名越靠前,又使网站的访问量更加增加,不断循环,这就是复利效应。 那么复利效应的机制是什么呢? 1、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什么是幂律分布呢?还是以网站的访问量为例。少数越过访问量临界值的网站,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由于人们的时间和关注力是有限的,大多数没有越过临界值的网站,便越来越没有人关注。这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导致从整个网站世界的角度看,20%的网站吸引了80%的访问量,而80%的网站只能共享20%的关注,这种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在数学上就叫做“”幂律分布”。这个现象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正态分布:即平均的占主要部分,极好的和极差的占少数,而且和平均值差别不会特别大,比如智商分布、身高分布等。当然也有很多事件符合幂律分布,比如收入、股市波动、成就大小、公众号阅读量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幂律分布的世界,争取成为靠前的那20%。 2、临界点触发。影响复利效果的两个因子是基数(利率)和执行次数。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基数和执行次数才能使我们能最大化地得到复利效应。基数,如果是投资那么就是要尽可多地积累原始本金,如果是写文章就是写高质量文章,如果是做事也是做高质量的事;第二个执行次数尤为重要,前面几次的差别是不明显的,越在前期差别越细微,比如每天锻炼身体,可能一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差距不大,坚持几十年那就完全不同。写公众号文章也一样,每天发一篇和两天发一篇开始差距不大,日积月累,突然有一天,达到临界点了,阅读量会一下子爆发式增长。很多成功的人和事,其实不是某一天一下子爆红的,其实前面他们已经持续积累了很多的时间了。临界点触发效应如果用一张图可能更直观,它是一条沿x轴前期缓慢上升,但突破临界点后迅速陡峭上升的曲线。 知道了复利效应的这两个基本机制之后,我们就要在工作生活中充分应用,做投资、人脉、公众号、健康、教育,背后都是复利模型。
8 深度思考思维
雷军说:“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海量的信息、浮躁的杂音,牵绊着诸多年轻人,他们越来越沉迷于“短平快”,而忽视深度思考。 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对待事物只会浅度分析,从不了解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到生活中的复杂事物来袭,最终只会惨败。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永远也赚不到超出你能力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 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往往又要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变现, 你所亏的每一分钱也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缺陷。 如今很多人喜欢投资,殊不知其实做的是投机之事,每天追涨杀跌,从不研究企业基本面,最终会输得精光。 真正的投资大师,从来都是从企业的成长性入手,细水长流,陪伴着企业共同成长,而获取的时代红利和企业的发展红利。 
9 换位思考
站在巨人的肩膀,你能看得更远;站在对方的角度,你能看得更清。换位思考是一种想人所想、为人着想的处理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我训练它的目的是想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都有一种刻板印象,可能只需见一次面或者某一个举动,对那人就有了固定的看法。演讲台上,讲师正讲到精彩时突然迅速离场,底下的观众瞬间开始喧闹,说他不尊重人,没有职业道德,大多观众纷纷离场,并表明下一次再也不来。 而过了几分钟后,讲师助理出来说明了真实情况并给观众道了歉表示下次可以免费听讲,原来讲师当时突发心肌梗,连向观众说明情况的机会都没有,只要他晚一分钟下台,估计命都没了。 讲师的这个举动给观众留下了不好的刻板印象,使得观众与讲师的关系由崇拜者到对立者。所以,人天生的多疑,需要换位思考来弥补,倘若当时观众愿意等待并且理解,就不会连一个解释都听不到了。 换位思考正是我替你着想,你替我着想,互相的理解促进关系的加深。 我想说,换位思考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就如上图,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和角度或许会不同,不明真相的争执造成最终的结果是相互误会和关系破灭。 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真相大白,看到的既是6又是9,两人的误会就会解开。
10 安全空间
坚持安全空间,守住底线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与发展的最最重要的顶级思维。俗话说九十九个成功抵不过一个失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 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准备上台去演讲了,却发现唯一的word文档或ppt文件打不开了;看到身边的同事生了重病,却发现他没有买保险;兴冲冲赶到机场临上飞机了,却发觉没有带证件。如果 你有类似的经历或担心你就懂得安全空间是多么重要,即使我们做对了99%的事情,只要1%的事情搞砸了,造成的损失就会放大10000倍。因为在一个系统中,不同的事情对结果的影响是不均衡的,那些偶然的意外的小概率事件,往往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安全空间就是人类在无数次犯错以后总结出来的,对小概率事件的应对之道。那么什么是安全空间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做的准备。 我们最常见的应对之道第一个就是备份,当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另一个备份的系统就会发挥作用,这样就能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冲击。 第二个应对之道就是事先做好预案,当意外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动预案,按照预案设置的方案去应对就行了。第三个方法就是就是等待,当情况不明的时候,或者在我们没有把握的时候,我们可以耐心的等待。就是什么也不做,耐心等待转机,等待危险自然消退。比如股市风险不明的时候,我们不是大举买进,而是仔细观察,耐心等待。第四个方法是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这是塔勒布在他的新书《反脆弱》里面提出的新的观点,反脆弱是指遇到极端情况之后,反而能够获得更大的益处。比如一个雪球摔到雪地里,反而越滚越大。因此我们如果想增加安全空间,不需要纠结的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极端事件,如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而是想办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
11 长期阅读思维
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长期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升华和品格的质变,享受阅读,坚持长期阅读,才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质的改变。 读完《断舍离》,才能了解人生极简的哲学; 读完《红楼梦》,才能知晓中国封建社会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读完《活着》,才能明白富贵的悲欢离合,时代变迁的云卷云舒; 长期阅读,是我们以最低成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宽门。 查理·芒格说:“人生就是一场终身学习的竞赛,尤其是如果你想赢得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这辈子不想碌碌无为,想赢,必须学会从书籍中获取营养,丰富精神,逐步实现人生的跃迁。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为;你要小心你的行为,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想要成为人生赢家,以上是必不可少的十一个思维,希望你能从现在开始,检视自己,从认知源头入手,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