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么多的零件组合成车子,只有其承载的空间,才是车的用途。烧结制作各种瓷器,只有盛放的空间.才是器皿的用途;凿山洞盖房子, 只有居住的空间,才是房屋真正的用途。
所以有车有房是为了生活的方便,而空间才是真正的用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君子,才能体悟空无的真实妙用。
车子,器皿,房屋都需要留有空间,才能够应用。空间愈大,用处也就愈大。但试想一下,如果把空间都占满了的话,那么这些器物就都不能再继续使用了。心性的修炼也是如此,首先要空掉一切杂念,使它们不再产生干扰的作用,智慧才得以产生,这就和种地一样,必须首先要通过深耕来清除或深埋无用的杂草,待其在土壤里变成腐烂的肥料, 经过一番对土地细致的修整,才有利于种子的新生和发育。智慧的慧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中间是一把反扫的扫帚,上面是双倍的丰收气象。意思是说,智慧圆满的关键在于心灵垃圾清扫的是否干净——“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初步的心性修行方式......。智慧的心就像擦亮的镜子,直接照出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自然心能转物,妙慧其中,根本用不着再冥思苦想,这就是空(无)的道理。但如果以为佛佗执于顽空, 则是对佛佗思想的无知,也是对道德经无知;老子所讲的无,就是佛佗讲的空,不过是文字上的差别。一个已经盛放着污物的坛子,要用它来盛放甘露,就必须首先把浑水倾倒干净,然后对这只杯子用灰等反复清洁擦洗,清洗明亮之后尚未盛放甘露之前坛子的容积就是无或空。无和空都是指心性修行必经的同一过程,是显露真如智慧的方便和前提。
道德经的产生,虽旨在治乱,对修行的过程也已经说得很详细。
而佛家经典有了义不了义之分,因此不应以偏概全,误己误人。
佛“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既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人心经常保持虚无,才是正常的身心健康状态。如常清静经所说:“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就是本章的中心思想。
女训作者:蔡邕(汉)【原文】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译文】心就像头和脸一样,需要认真修饰。脸一天不修饰,就会让尘垢弄脏;心一天不修善,就会窜入邪恶的念头。人们都知道修饰自己的面孔,却不知道修养自己的善心。脸面不修饰,愚人说他丑,心性不修炼,贤人说他恶;愚人说他丑,还可以接受,贤人说他恶,他哪里还有容身之地呢?所以你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想到心是否圣洁,抹香脂时, 就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平和,搽粉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鲜洁干净, 润泽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安顺,用梳子梳头发时,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有条有理,挽髻时,就要想到心是否与髻一样端正,束鬓时, 就要考虑你的心是否与鬓发一样整齐。
赞曰:
三十一毂有车用,器室空无为其宗
海纳百川虚若谷,善空心者道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