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八月四日,著名的台籍作家、学者许地山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突发心肌炎,在香港寓所不幸辞世,享年四十八岁。至今整整八十年了! 惊悉许地山逝世,宋庆龄女士第一时间送来花圈。八月五日,许地山遗体在香港安葬,港九钟楼鸣钟,香港大学降半旗致哀。 许地山逝世后,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深切悼念这位杰出的作家、学术大师、坚定的爱国者。八月廿一日下午,全港文化界举行“追悼许地山先生大会”,宋庆龄女士再次送来花圈,著名爱国老人张一麟致辞,叶恭绰宣读祭文。十一月九日,新加坡华侨华人也在中华总商会举行“星华各界追悼许地山先生大会”,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出版家胡愈之致辞,郁达夫宣读祭文。诸多名人和学校、社团及各界人士向两次追悼大会敬送了花圈、挽联、挽幛,或撰写了回忆纪念文章。这些祭文、挽联、挽幛、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字高度评价、赞誉了许地山不平凡的一生。 许地山一九一七年到北京求学,留学欧美三年回国后执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前后在北京生活十多年,直至一九三五年赴香港大学任教。他是我们极为崇敬的老一辈在京台胞。为悼念许地山逝世八十周年,笔者欲通过当年社会各界悼念许地山的祭文、挽联和纪念文章等,对其文学创作、学术成就和道德风范做一简单回顾。所引用的祭文、挽联和纪念文章主要选自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政协学习文史委编印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卅一辑·许地山画传》,部分挽联选自网络“申志远博客”《许地山挽联》,冯玉祥将军悼诗选自王盛着《缀网人生--许地山传》。 一、声名远播的著名作家 许地山是一位声名远播的著名作家和诗人,著有短篇小说《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商人妇》《换巢鸾凤》、散文《落花生》《空山灵雨》、新诗《看我》《情书》《邮筒》等等,生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杂感集》和戏剧集《解放者》等。他的文学成就深刻影响了几代人,不少作品直到今天仍在民众中广为流传。他的名作《落花生》被选入小学教科书,其中的名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为便于少年儿童理解,教科书中这两段话改写为“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广大青少年更是耳熟能详。 在悼念许地山的挽联中,他的名号和诸多作品的标题被巧妙地嵌入其中,堪称这位著名作家名作的大展示。 许地山随父离台内渡后曾长期流寓漳州龙溪,新加坡龙溪会馆撰联痛悼: 缀网劳蛛愁入梦 空山灵雨怅招魂 上下联中分别嵌入了许地山的代表作《缀网劳蛛》和《空山灵雨》,以“缀网劳蛛”比喻这位笔耕不辍的作家,以“空山灵雨”表达挽者的悼念之情和无限哀思。 现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挽联是: 未许落花生大地 不教灵雨洒空山 上联巧妙地嵌入了许地山的姓“许”和名作《落花生》,下联则嵌入其另一代表作《空山灵雨》,而上下联末字又连成其名“地山”二字;“未许”与“不教”表露了挽者对许地山不幸逝世的痛惜、哀戚之情,构思精巧、情深意切。 香港著名作家吴其敏亦献上挽联: 老凤竟换巢,雨歇空山,凋零国学 劳蛛枉缀网,春残大地,惆怅落华 其中嵌入了许地山的名作《换巢鸾凤》、作品集《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和论著《国粹与国学》,“春残大地”源于另一代表作《春底林野》,并与“雨歇空山”末字连成“地山”,挽者以“凋零国学”痛称许地山的逝世是国学界的重大损失,最后的“惆怅落华”嵌入了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也表达了挽者的哀悼。 许地山在北平任教期间,精心整理了其父、著名台湾进士许南英生前的诗词,并亲撰《窥园先生诗传》,编成《窥园留草》,经在京台胞柯政和多方面帮助,由另一在京台胞陈天锡创办的北平和济印书局于一九三三年出版,上世纪六十年代又被收入岛内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台湾著名文史专家黄典权谈到该书时说:“《留草》和《窥园词》本身,是一个台湾名进士家破国危幽思凄切的心声,交织着很多地方掌故以及当时文人风雅际会的纪录,所以《留草》的文献价值,好像比同时代的一些诗文集更高得多。”并称赞许地山“为他父亲撰有详尽的《窥园先生诗传》,质素严谨,是一篇很标准的传记文学。”星华各界追悼大会上,有一副佚名的挽联: 横舍细论文,夜雨巴山怀剪烛 芗江传绝学,春风留草冷窥园 下联嵌入了许地山编辑出版的《窥园留草》。上联“夜雨巴山怀剪烛”取自晚唐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下半阕“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的是诗人留滞异乡、思念家人,盼望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这也正是许地山怀念沦亡故土台湾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学贯中西、成果丰硕的杰出学者 由于许地山在文学创作领域负有盛名,世人多将他单纯当成一位著名作家,而对他的学术成就了解较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出版的许地山论著《道教、因明及其他》,书前《内容提要》中亦称其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而非“著名的学者”。汪毅夫教授在《悼许地山的挽联》一文(收入《顾盼两岸》,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二○二○年六月初版)中对此甚不以为然。 实际上,许地山是一位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大师。他曾先后获得燕京大学文学士、神学士学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和宗教学学士双学位,还曾两度赴印度考察访问,研究宗教和梵文。正如胡愈之先生在星华各界追悼大会上致辞所说:“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而且是以学问为其专业的,对于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考古学,甚至生物学,都有深刻研究”。 许地山精通国学和宗教学,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都有高深的造诣。他还是新文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全港追悼大会祭文中称其“抑文字之改革,见沈虑于几先”。他学贯中西,对西方文化也有深入研究,而且是一位翻译家、印度文学专家。他是国内大学开设梵文课的第一个中国人,廿世纪国人研究印度哲学、梵文的先行者,他的论著《印度文学》则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前面一节中所引用的挽联专门记述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悼念期间的祭文和许多挽联则全面肯定、高度评价他在文学和学术多方面的成就。 星华各界追悼大会祭文中赞誉许地山“钻研哲理,唯奥唯精。东西一贯,儒释诠真”,新加坡南侨师范学校全体员生敬献的挽联: 探究国学、钻研哲学,学习精神传万古 深通英文、畅晓梵文,文章道德各千秋 同样以十分简明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学术成就。 新加坡张氏公会的挽联也以: 以宗教家成名、以著作者蜚声,当代士林中多推许子 为拉丁化运动、为印度文研究,近今学术界少有其人 盛赞许地山多学科、多领域的成就。 新加坡集美校友会的挽联: 东土传经、北方学者 西洋访道、南国诗人 则将许地山求学燕京、负笈欧美、考察印度到最后执教香港的一生非常简练地概括在“东、北、西、南”之中。许地山对宗教史、宗教学研究颇深。他对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文化有多重思考和阐释,著有《道教史》《佛藏子目引得》(“引得”为英文“index”的音译,意为“索引”)《道藏子目通检》等。他目睹、身受社会不平,但绝不因此避世隐居,而是始终把改变现状、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并试图通过宗教学研究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同时,在《扶箕迷信底研究》一书中,他又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以详尽的考证,揭露“扶箕”(或作“扶乩”)是迷信、是骗术。 许地山对宗教的研究和对迷信的批判广受有识之士称赞。沈雁冰在纪念文章中说:“我们惊叹于他考证之劬,也心折于他的论断之正确;他是为了要证明扶箕是一种自觉的或不自觉的骗术,乃就其有关的各方面,详加考证。只看他引用书目之多,就知道他曾经花了多少力气。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旁征博引,写成专书,他这样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怎能叫人不钦佩呢?他这研究方法完全是科学的!”再如新加坡爱同学校全体师生挽联所写: 研究宗教,反对迷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惟先生能中要害 教授国学,提倡新字,为人之师,作人之范,叹后学竟失导师 著名报人傅无闷、胡愈之挽联亦称: 辟扶箕迷信,判人鬼世界,一本乎科学,我欲招魂又何可 论思想文化,析中西异同,惟求于实用,君虽作古亦长存 许地山早年曾在福建漳州和缅甸仰光等地中小学任教,大学毕业后在多所北京高校任教,还曾到广州中山大学讲学,最后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离世。星华各界追悼大会祭文盛赞他“旧都讲学,桃李盈门”“香江设帐,嘉惠后生”,是诲人不倦的一代名师。 新加坡兴亚学校所献挽联: 耶教佛教道教,亿兆教徒同下泪 小学中学大学,万千学子俱与悲 上联讲他在佛教、道教、基督教研究方面的贡献;下联讲他任教大中小学多年,桃李满天下。 许地山精通音律,能谱曲作词填词,还熟稔西洋经典乐曲和民歌,擅长欧美歌词翻译,并弹得一手好琵琶。一九二三年他为瞿秋白作词的《赤潮曲》谱曲,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首无产阶级革命歌曲。上世纪卅年代初,在京台胞、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了一套《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由许地山翻译并有歌词解释。香港各界追悼大会祭文中以“追琴韵于成连”(成连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琴师、伯牙之师)盛赞许地山在音乐方面的造诣。 新加坡爱华音乐戏剧社挽联: 西天几取经,空去空来,居士闻木樨香否 南国曾施教,不厌不倦,先生听天乐奏耶 上联讲许地山深谙佛教禅学,是一位智者;“闻木樨香”是禅宗的一个典故,说是黄庭坚曾师从禅宗晦堂大师,桂花盛开之时,一天大师问黄庭坚:“闻木樨香否?”他回答:“闻”,并由此省悟到:就像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闻到淡淡的木樨花香一样,一个有智慧的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能发现有值得品味之处。下联讲许地山为师诲人不倦;“天乐奏”出自佛教的《浴佛赞》:“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又见于唐代胡元范《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三首》:“圣文飞圣笔,天乐奏钧天”,既隐指许地山去世,又暗赞他的音乐才华。 三、坚定的爱国志士 许地山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杰出学者,而且是一个坚定的爱国志士、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勇往直前的战士。他自幼经历台湾沦亡、背井离乡之难,家庭的遭遇、父兄的影响,再加不懈奋斗,使他成长为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和文化知识界抗日中坚。 “五四”运动爆发,他被推选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参加天安门游行。他与郑振铎、瞿秋白等人共同创办《新社会》旬刊,又与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蒋百里等共同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还主持组织了“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泰戈尔研究会”等。 许地山父亲是晚清进士,他幼年读过私塾,古文功底深厚,也能做旧体诗,但他的主要文学作品则坚持用白话文、写新体诗。正像胡愈之所说:“他对国学有深湛的研究……但是他却教青年不要钻故纸。”谈到国粹,许地山说:“一个民族在物质上,精神上与思想上对于人类,最少是本民族,有过重要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是继续有功用,继续在发展底,才可以被称为国粹。”即使到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论断的犀利、精辟仍令人惊叹!星华各界追悼大会祭文以“气高叔夜,德比孟荀”将他比作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孟子、荀子和三国时代的哲学家、琴艺家嵇康(字叔夜)。沈雁冰赞誉他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的人,一个对祖国文化事业多所贡献的学者,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老战士”,柳亚子则称“许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都是五四运动以来提倡新文化新文学以至新文字的老战士。讲到五四的领导人物,到现在殉道的殉道了,变节的变节了,做官的做官了,而许先生还是干他文化革命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而且愈来愈进步。” 在港大任教期间,许地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香港分会常务理事兼总务,又被聘为“华南电影界兵灾筹赈会”顾问,组织、参与了香港、华南文化界举办的各项抗战后援活动,宣传抗战、民主,反对投降、独裁;“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与香港文化界共同发表宣言,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当年的祭文、挽联对许地山一生中的爱国壮举也多有涉及。正如星华各界追悼大会祭文所称:“五四文运,一鸣惊人”“岂期寇至,祸肇平津。君乃奋起,义愤填膺。为国讨贼,一呼众应”,祭文并以“迄今南粤,半壁以存。腥膻未净,屈辱未伸。正俟贤者,领导群伦。遽传讣告,哀溢南溟”,将许地山去世看作抗战救国事业的一大损失。 正在新加坡的原左联作家杨骚代《民潮》半月刊社所献挽联称: 讲学立言,纯是书生本色 缨冠攮臂,活现豪杰心肠 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许地山文人和战士的两重身份。 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敬献的挽联: 为文协中坚,为教育名流,又为语言学者,望重德高,薄海咸推巨擘 有神道研究,有梵文译著,更有说部垂传,才长寿短,万方同哭先生 其中讲到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说部”即小说)、宗教学和语言学研究、梵文译著诸方面的成就,赞誉他是教育名流,并且是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坚,可说是对许先生作为作家、学者、爱国志士一生的全面总结。 同样,新加坡鼎美学校的挽联: 读书明理、治学求真,燕大犹传许学士 济世除奸、救国抗战,香江遽陨美髯公 高度评价了许地山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学术成就和坚定的爱国立场。 再看原厦门集美学校校董办公室主任彭炳卯所献的挽联: 于北高宿舍,为乡子弟弹琵琶,奏木兰从军,往事不堪成迫忆,痛已 过香江尊居,话旧风雨把杯盏,颂祖国抗战,此情何忍再回思,悲夫 许地山坚持宣传抗战的情景跃然纸上,而“弹琵琶”几个字又形象描述了他的国乐技艺。 许地山的老友、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挽联是: 嗟月旦停评,伯牛有疾如斯,灵雨空山,君自涅槃登彼岸 问人间何世,胡马窥江未去,明珠漏网,我为家国惜遗才 上联中“月旦评”的典故源于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兄弟每月初一主持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进行品评、褒贬;“伯牛有疾”则源于《论语·雍也》,弟子伯牛病重,孔子前去探视,握着他的手叹息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没有办法,真是命呀!这么好的人竟得这样的病呀)!”灵雨空山源于许地山的名著《空山灵雨》,既代表他的文学成就,更叹息他离世留下的空缺。所以上联的意思是说:许地山病重去世了,他的文化活动停止了,这是文化知识界无法弥补的损失。下联中“胡马”原指古代我国北方胡人的兵马,“胡马窥江”由《汉书·匈奴传赞》“胡马不窥于长城”转化而来。面对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国土,挽者发出“问人间何世”的感慨,痛惜国家失去许地山这样的人才,认为这也是全国抗战事业的一大损失。 四、友人心目中真诚、善良的热心人 许地山一生中朋友众多。在众人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还是一个真诚、善良的热心人。 老舍先生早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时,曾得到许地山的支持和指点。听闻许地山早逝,他说:“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态度,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趣味,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热诚,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淡薄,他绝不像个短寿的人”“至于谈到他与我私人的关系,我只有落泪了,他既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好友!”郑振铎也说:“他的一生都是有益于人的,见到他便是一种愉快。他胸中没有城府。他喜欢谈话。他的话都是很有风趣的,很愉快的。” 知名报人、香港《星岛日报》社长林霭民特意献上挽联: 同客香江,犹记座谈聆小史 重游星岛,忽闻骑箕赋大招 上联深情回忆挽者与许地山在香港时的交往。下联中“骑箕”指去世,如清代文人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3A“呜呼公已骑箕去,故纸残零亦何有”;《楚辞·大招》是战国时代楚人的招魂之辞,相传为屈原所作,“赋大招”表达了挽者惊闻噩耗的痛悼之情。 著名学者陈寅恪的挽联饱含着深情: 人事极烦劳,高斋延客,萧寺属文,心力暗殚浑未觉 乱离相倚托,娇女寄抚,病妻求药,年时回忆倍伤神 上联讲许地山平日各项事务极其繁忙,虽身心过劳却浑然不知,一直忘我工作;下联忆自己离港赴西南联大任教时,将病妻、幼女留在香港托付给许地山,受到他悉心照料,抒发了由衷感激和深深悲痛之情。 驰名福建、南洋的教育家庄奎章是许地山京都求学时的好友,他的挽联写道: 念昔年分袂自故都,君赴美国,我还鹭江,偶别谁知成永别 叹今日讣音传南岛,港亡导师,闽失学者,人文从此丧斯文 庄奎章原籍福建惠安,早年就读于北师大,与在燕京大学求学的许地山时相过从。后来许地山负笈欧美,而他回福建教书,曾任同安县教育局长、省立厦门中学校长。抗战期间庄奎章先到印度尼西亚,任井里汶中学校长;再到新加坡,先后任爱同学校、南侨师范学校校长,并任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常务委员、训练部长。他与许地山虽京都一别再无缘见面,但爱国、抗日却让他们始终心灵相通。 五、结束语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闻悉许地山去世,写下悼诗《阅报得凶耗》: 阅报得凶耗,许地山死了。他是何面貌,我实不知道。 会读他作品,颇有真训教。且闻他博学,殷殷善教导。 为人亦朴实,热心助友好。近来在香港,爱国图报效。 国家之损失,我心实悲悼。 冯将军与许地山素昧平生,但悼诗却充满感情,将许先生的文学创作、学术成就、名师风范、爱国热忱和朴实热心一一道出。言语十分直白,但发自肺腑。由此可见许先生的道德文章感人之深。 胡愈之先生在星华各界追悼许地山先生大会上强调:“许先生在学问思想道德三方面都值得我们佩服,都值得我们景仰,都值得我们学习。”“追悼许先生,第一要仿效许先生那种治学精神。第二要发扬许先生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思想。第三要学习许先生诚恳朴素和平博爱的为人道德。”这些话说得何等中肯啊!我想今天仍是我们应当认真遵循的。
许地山先生离开我们八十年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昔时积贫积弱、遭人凌辱的旧中国相比,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今天,我们重温当年先辈们悼念许地山先生写下的文字,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优美、内涵深邃;但更重要的是借此缅怀许地山先生,回顾他的人生道路、奋斗精神、学术成就和道德风范,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和激励作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他的精神是留存着的,是应该永远留存着的”,又如星华各界追悼大会祭文所言:“幸留遗训,手泽尚新。贵在我辈,杀敌慰灵”。我们后来人要传承许地山先生的精神、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努力奉献,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告慰于许先生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