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四个被大大忽视的中成药,医不知药是医疗浪费的原因之一 原创 2021-12-22 19:38 ·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了解药物信息并进而产生购买和使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医生的讲解;二、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关于药物的广告和宣传;三、药店的推介。
无论是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还是药品广告,或是药品零售机构,在向患者推介药物的过程中,都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尤其以后两者的局限性更为明显,所受争议也最大。
政策的限制、宣传的误导、利益的驱使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在药品的每个流通环节,患者或顾客被推介使用的药物并不是最合适的情况并不少见。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很多疗效一般的药物却能顶着新特药的称号而大行其道,而一些疗效很好的药物,尤其是传统中成药,却常常被忽视,其使用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令人可惜可叹之余,也难免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今天介绍四种应用价值很高,却被大大忽视,命运如明珠暗投的中成药。
一、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是被严重忽视的一种中成药。
桂附地黄丸,又称八味地黄丸,一般被认为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而成。
其实,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六味地黄丸由桂附地黄丸加减而成,而并不是桂附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
桂附地黄丸源自《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二者的药味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桂附地黄丸所用为肉桂、熟地,而肾气丸所用为桂枝、生地。
宋代的钱乙认为小儿阳气旺盛,所以在应用肾气丸时去掉了桂附,这便成了六味地黄丸。
不过,最终“金匮肾气丸”的桂冠也并未落在桂附地黄丸头上,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金匮肾气丸是在古方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牛膝、车前子两味药。
桂附地黄丸明显是明珠蒙尘,但人生如此尚且多见,又何况只是一味药物呢。
由古方肾气丸加减而来的药物很多,比较常见的中成药除了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外,还有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耳聋左慈丸、济生肾气丸、八仙长寿膏等。
而在认知率和使用率上,桂附地黄丸非但不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就是与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药物都相距甚远。
其实,桂附地黄丸的作用非常广泛而优秀,只不过是被忽视了。
在药物说明书上,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为: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
但其实桂附地黄丸的作用是阴阳双补的。
清代医学大家冯兆张《锦囊秘录》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其提出: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
所以,桂附地黄丸药品说明书中的功能表述是值得商榷的。
桂附地黄丸具有引火归元的功效,对于复发性的牙痛、咽痛有很多的应用机会。当然,桂附地黄丸的应用范围很广,能力有限,不做过多的复制粘贴。
二、消风止痒颗粒
诸如湿疹、荨麻疹、手足癣等皮肤疾病是非常常见的,现在常用的治疗药物多是两种:一种是口服的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物;另一种则是含有激素的外用膏剂。此外,给予口服激素药物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地肤子
对于急性症状或轻微症状,上述两种药物的应用,是必须而且有效的。但对于很多复发性、多病因的皮肤病,疗效多限于控制,不但迁延日久,而且还会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是不是像那个故事:一名中了箭伤的士兵去找一名外科大夫治病,这名大夫用剪刀把露在外面的箭竿减掉,然后对士兵说,我的工作完成了,取箭头去找内科大夫吧。
抗过敏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关键原因在于起效快。但这也导致了治疗不求根本和药物滥用的情况非常严重。
中医药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包括口服、针灸、湿敷、汤洗等多种治疗手段,而且使用起来非常安全。但中医药的这些优势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治疗皮肤病的常见口服中成药如:肤痒颗粒、金蝉止痒颗粒、皮肤病血毒丸、连翘败毒丸、防风通圣丸、湿毒清胶囊等。
之所以列出消风止痒颗粒,并不是说它的效果要优于其他品种。而是因为诸如湿疹、痤疮、青春痘等皮肤病多被认为是有湿有热,所以清热祛湿的药物应用很多。
皮肤病的种类非常多,病因很复杂,而且很难辨别。当疾病发生时,最好能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确诊,尤其是婴幼儿人群,或是面部部位发生时,不问青红皂白的使用抗过敏药和激素类药物,随意使用不正规的小药膏,这些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人参蜂王浆。
人参蜂王浆放在这里谈似乎有些不合适,因为人参蜂王浆并不属于药品,而是属于保健品(注意标识,并非所有人参蜂王浆都是保健品,有些产品的批准文号为食品)。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保健品虽然不是药品,但都会对人体产生作用,亦即却都具有药用效果。所以随意使用、长期使用、过量服用任何一种保健品均是不可取的。
人参蜂王浆属于一种很另类的保健品。
提到保健品,是不是很多人会想到高利润,但人参蜂王浆价格趋于透明,毫无利润可谈。
多数的保健品都是玩儿概念,所以多会昙花一现,但人参蜂王浆行销十几年,已成为药店必备。
这是不是有些值得玩味呢?
人参蜂王浆同样如此,其虽属于保健品,但含有人参、五味子两味中药,对其功效、使用价值,有必要重新评估。
如果从中医学的角度去解释人参、五味子这两味中药,多少都会有些牵强附会,并且我对于蜂王浆的功效确实知之甚少。
不过,从使用人参蜂王浆的顾客反馈中了解到,人参蜂王浆的功效常有让人意想不到之处。
不过因为很多人对其功效还缺乏了解,再者,这种药物实在没有利润,所以没人愿意推介。
人参蜂王浆的价值是不是被低估了呢?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提出更高明的见解。
四、大活络丸。
近些年安宫牛黄丸很火,被很多人宣传为预防和治疗中风的神药,随之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捎带脚,也把牛黄清心丸带得很火。
相比较而言,大活络丸就显得比较落寞了。
从中医角度考虑,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生,多是因为浊阴窃居上焦阳位,从而造成上焦虚热下焦真寒的局面。
大活络丸与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最基本的区别:大活络丸药性偏温,治疗寒性症状,而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药性偏寒,治疗热性症状。
安宫牛黄丸功效为凉开,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的热性闭证,是不适合长期应用的。
也是基于此理,牛黄清心丸也并不适合长期应用。
而药性偏温的大活络丸长期应用的机会反而更多。
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活络丸主要有两种,一种名曰大活络丸,另一种为同仁大活络丸。
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对大活络丸极为推崇,认为大活络丸为“凡治肢体大证必备之药也。”
同仁大活络丸共有50味药物,与徐灵胎《兰台轨范》中记载的《圣济总录》的药物是一致的,只是将虎骨改为豹骨,将犀角改为水牛角,牛黄使用人工牛黄。
大活络丸共有48味药,较上方缺少了黑附子和茯苓。大活络丸的生产厂家比较多,常见的如冯了性和雷允上。
黑附子和茯苓这两味药的加减,应该别有深意,望明者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