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仙桥到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一线顺时针全是上坡,走非常艰苦,作为结束段非常痛苦。
回首步仙桥。
离开步仙桥,再对面的山峰则完全改变了风格,不再是刀劈斧砍式,而是圆圆的馒头状,黄山妙就妙在风景永远不是单调的,或是迎风而立的松树,或是绽放的无名野花,总是恰当的点缀在峭壁上、崖缝里,向人们展示勃勃的生机。
准"鲫鱼背"
小心走过在山体上直接凿出的石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几座秀美的山峰,近在咫尺,没有了人在谷中的深邃和压抑感,神情为之一爽。
又见观世音菩萨。
山间阵阵云雾涌起,更似天宫仙境。
海心亭,位于黄山中心天海。此亭造型雅致,八柱四方,双重性飞檐翘角,美观而大方。旁有康熙时太平县令陈九陛题“海心亭”三字刻碑。 由海心亭往东走了不到200米便看见了堪称“黄山十大名松”之一的凤凰松。它形同凤凰,展翅欲飞。值得提醒的是,在凤凰松前的岩石旁,是观“佛光”的理想之处。此松地径30厘米,主干低矮,在树高40厘米处,分为两条枝干,一枝昂然斜伸,宛若凤凰引颈;一枝平展四射,恰似凤凰开屏。从另一个方向看,两条枝干分出,继而又分成四股平整枝丫,如问风凰的首尾和两翼,首尾相距3米多,其首曲伸,其尾垂地,左右长翼,随风飘荡,颇似凤凰展翅欲飞。
白云宾馆
一队海豚正在林海中畅游流水的侵袭让绝壁充满了诗意和想象
光明顶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智空”的和尚,在此修行15年。有一天,亲见“日华”出现于天门,山顶大放光明,故名“光明顶”。因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长久,故“光明顶”之名尤为相宜。
顶上平坦而高旷,面积约6万平方米,视野开阔,四面受奇,八方献巧,遂成为黄山一揽胜处。既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又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色诸峰尽收眼底。又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有“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之说。
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旁边是光明顶山庄。
气象站对面由一个巨石形成的平台,站在上面可以领略诸峰尽收眼底的胜景。遥望鳌色峰和金龟。
再拉近点!
遥望莲花峰。莲花峰是华东地区最高的山峰,当然也是黄山的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从光明顶望去真如一朵“莲花”。
遥望天都峰和玉屏峰。
远瞻飞来石。
西海水库。
到了著名的飞来石。飞来石位于光明顶西北方,相距近1公里。天海平天矼的西端,有一块巨石,呈近长方柱体耸立在峰头基岩平台之上,走向南东,宽7米,厚1.5-2.5米,高15米,花岗岩的平均密度为2.59×103kg/m3,其重量约为544吨。从南向北侧面观看,它上尖下圆,形似一颗巨桃,世人称其为“仙桃石”或“仙桃峰”,海拔1730米。经实地测量,巨石下面的基岩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岩石成分完全相同的上下二石,其间的接触面积却很小,使游人感到到上面的巨石似从天外飞落崖上,故名“飞来石”。
据传这飞来石很有灵气,一摸官运,二摸财运,三摸桃花运。这三运我都不要,只要平安,因此没上去摸。
游人立于基座平台之上,如临画境,故石面上有“画境”二字题刻。
前方剪刀峰、双笋峰就象一幅神奇的泼墨山水画。张大千多次以剪刀峰为题材作画。
飞来石东侧道旁有风景凉亭。过亭不远,立于双龙松”上面的平岗上,可见对面峰上有大峭壁陡立如削,面对石壁大声呼喊,回音响彻山谷,不绝于耳,故名“回音壁”。这里是山中回音最佳处。
此处下临深达百米的白云大峡谷,又面对峭壁,如游人在此高呼,声音就会从峰壁、深谷 返回,连续出现回音,令人奇中生趣,玩味无穷。这个自然造化的回音壁,无论是空间之大,距离之远,回音之效果,都是任何人工建造的回音壁所难以企及的。
双龙松生于西海门回音壁对面。古松分作两干,从石壁隙缝中伸出,盘旋虬曲于悬崖峭壁之上,形似双龙嬉戏于云海松涛之中,故名。
云雾中远远望去,只觉鳞甲闪动,角崭髯张,更为神似。1977年遭雷击后枯死,现树干尚存。那下临深渊.吞云吐雾,刚劲威武,势若腾飞的姿态仍形神俱在,游人依然可以领略和欣赏。有《采桑子·悼双龙松》词记之:“群松难比芳姿俏,昔日成双,难再成双。雷夺青春骨仍香。茫茫幻海云无际,似有龙翔,不见龙翔。剩有残躯我断肠。”
知行亭。上书郭老著名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作为教师应当恪守不渝。
亭前有一石碑,上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下午五点,我返回住宿处排云楼宾馆,结束了我黄山的第一天行程。
昨晚睡得特别香!凌晨5点我就醒了,试探性的到屋外看看,哇,天空竟然是挂满星星!老天对我们太仁慈了,可以看日出了!我兴冲冲地叫醒掌珠,打着手电,摸黑上丹霞峰。山顶上已经集聚了不少人。
丹霞峰的位置,形体和颜色,使得它在黄山群峰中别具一格。它处在西海大峡谷的东端,加上峰头矗立,周无傍附,西沉的红日,毫无阻挡地将余晖和霞光从峡谷的空间投射到它的峰体上。它的峰壁本为赭色,现在霞光落照的橙红色与峰体崖壁的赭色相遇形成热烈的拥抱,强有力的相吸,然后又猛烈地向周围空间反射出去,其色彩之斑娴,光耀之迷人,不可言状。古人将它比喻为黄帝练丹的“丹鼎”,天台所建的“赤城”,受露华清的“仙掌”,“丹霞峰”也因此得名。
丹霞峰己从排云亭新辟两条盘道,可攀至峰顶,既能观日出,又可看晚霞。立在峰巅,北面的狮子峰,西边的九龙、云外诸峰,西北面的芙蓉峰,西南边的西海群峰。可尽收眼底。 天边,黑暗中微露一丝猩红,转瞬又被吞没。有一点亮色,如星子闪烁,像黑夜里启明的第一盏灯。但很快又隐入暗夜,刚才的一切如同梦幻,似乎并未发生过。然而黎明的脚步终不可阻挡。一线曙色划破黑夜沉重的帷幕。渐渐地,四周的云彩也被点亮,透出微微的红。
黑夜并不善罢甘休,天空中的云彩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做出最后的反扑,霞光暗淡,光明退却。观者暗暗叫苦:不会忽悠我们吧,这太阳还出不出的来呢?我有点沉不气了,看到远处的云海,我想拍不到日出拍云海也好嘛。
鏖战在天野。光明暗暗积蓄力量,把星星之火点燃,乌云被烧红了脸,渐渐退去晦暗的色调,与光明结成同盟。
人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东方,为太阳鼓劲!
整个东边的天空都燃烧起来了,在一片绚烂耀眼的红色中,有一点夺目的亮色,如一粒硕大无朋的钻石,闪烁在天边。
太阳,太阳就要出来啦!这天地宇宙之王,他出巡的气势多么磅礴,霞光为道,虹霓为座驾,天地瞩目,万众景仰,世间万物无不匍匐在他的脚下,接受他的惠赐。
巨钻慢慢地升腾,像一个伟大的演员,他知道观众的渴盼和狂热,他知道自己的身价和风采,他知道主角亮相的那一瞬间的惊艳,他姗姗而来,吊足观众的胃口。
巨钻停在远处一座山峰的剪影之后,作亮相前的最后等待,他等待雷鸣般的欢呼。
像气球挣断束缚的绳索,太阳袅袅升上天空。
欢呼如约而至。
君临天下,我心臣服。远处北海景区的石笋虹,号称“黄山第一奇观”,虹上石柱参差林立,奇松奇石风姿各异,“十八罗汉朝南海”维妙维肖,引人入胜。
透过黄山松枝看日出,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体验。
日出山松红胜火,透过松枝缝隙,隐约可见一轮红日,炫目耀眼。
太阳变得象炼钢炉里流出的黄中带红的铁流,象火山口中流出的岩浆。
群山已被初日从睡梦中唤醒,渐渐露出青色娇容,半梦半醒之间,最是妩媚。
远处云海翻腾,映照着日出霞光,好似云锦绸缎。
人们选择在黄山住一夜就是为了观日出,而要想目睹黄山的日落和日出是要凭运气的。昨天,我就没看到日出。今天,我一睹黄山日出的风采,感谢苍天!
吃过早饭,我们直奔光明顶。尽管有日出,并不代表整天是艳阳天,气温有点低,而且雾也很大。拍摄效果不好,另外,也是昨天穿越西海大峡谷后,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因此,基本没拍照。掌珠将雨衣和游泳帽拿来御寒。8:18分到达光明顶。
雾大得旁边的天文台得看不见,更不说四周的景色了。幸亏昨天游览过了,否则真的留下遗憾!
8:38分到天海。位于鳌鱼峰之北,炼丹峰之西,为黄山前、后、东、西四海之中,光明顶之南,近旁有海心亭。
鳌鱼峰海拔1780米。为黄山三十六小峰之首,却是黄山奇景之一。峰以形名。鳌鱼当然是传说的动物,实际上此峰之形酷似“抹香鲸”。只要在“百步云梯” 一带选择最佳视角,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就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圆长高昂的鲸身,巨大高昂的鲸首,活灵活现;鲸嘴大张,大有鲸吞之势。只要您亲身观赏一番,定会感叹自然造化之神妙。说是“绝胜”,叹为“观止”,均不过份。甚至可以说是语言、文字无法形容。
左边之字型处为鳌鱼洞,上为鳌鱼峰顶,形似一只硕大的鳌鱼张开大嘴在吃前面的螺丝,故也称“鳌鱼吃螺蛳”。鳌鱼峰和光明顶相仿,也是巨石山顶,比起来自成规模的大石更多,让喜欢攀爬的孩子好好地玩了一阵。
峰背有龟形大石,名“鳌鱼驮金龟”。这要从光明顶看才象!金龟后面还有一个蛋!叫“老鳌下蛋”,也戏称“乌龟王八蛋”。
站在鳌鱼峰上,视野十分开阔,面前是开阔的天海,海对面一座突起的高峰,是黄山的第三高峰,也是黄山景区的中心--光明顶。山顶上一座球形建筑闪闪发光是黄山气象站的穹顶。
南面是苍苍茫茫的南海,现在我才理解,黄山的四个所谓的‘海’,就是站在山峰之上向下望的感觉。
鳌鱼峰顶东望,面前是山脊上通向一线天的石路,远处是莲花峰
其上横刻有“大块文章”四字,为文人所激赏,是摩崖石刻精品。“大块文章”字径约70厘米,字体遒劲凝重,笔锋力透“石”背。此楷书范本乃邹鲁1937年夏游黄山题留。大块,大地也;文章,锦绣也。“大块文章”妙语由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化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文章”,河山秀美之谓也,后用以称赞别人的丰满佳作。
鳌鱼洞是一个三角形的洞口,此洞生在鳌鱼的嘴巴边,登山游人先要从鳌鱼嘴里钻进鱼肚皮、再从鱼肚中爬出来。因此洞出现得离奇神速,如神工鬼斧,天造地设,故又名“天造洞”。传说明朱元璋当年被敌军追杀至此,躲进鳌鱼洞,他穿过洞口之后,一个神奇的大蜘蛛迅速在洞口处织了一张新网,敌兵追至此处,看见蜘蛛网完好无损,便止步不前了。之后,朱元璋顺利得天下。后来,此路便名叫升官发财道。我们选择另外一条道下山,即一线天。
这就是有名的一线天了,道长约150米,高差约80米,道宽只容一人通过。非常之险峻,不过两边石壁和护栏,可以保证游人的安全。想看看路况,没法远看,隔着一个人也看不见,没有什么斜度,仿佛就是过去一个直接掉下一个的感觉。到顶端下望,哈,坡度恐怕有70度以上,长度至少100米,不到1米的间隙只能上或者下无法并行。不敢想象,黄金周时候上下的游客彼此等待的时间会有多长。
在一线天两边是巨大的岩石山体,夹着一个不到一米的缝隙,缝隙上方凌空夹着一块巨石。如若天上抛下,游人多叫它“仙女抛绣球”,所以此道又称桃花道。
百步云梯附近有一观景平台,站在平台上往右前方平视,在山崖间有一高3米之巧石,好似身着袈裟,头着僧帽,颈着佛珠,趺坐参禅,这就是老僧入定,也称“猪八戒照镜子”,只因嘴巴过长原因。
老鼠偷油:从老僧入定往右上大约十米的地方,有两块巧石扣在一起,右边的一块头尖体圆,左边一块稍大,组合在一起,如一老鼠状。从山崖上流下山水痕迹如油,名做老鼠偷油。
开始攀登著名的“百步云梯”。一路上行,掌珠都有点支持不住了。我们增加了休息时间,缩短了行走时间。最后走电影“小花”抬担架的陡坡。掌珠将挎包套在脖子上,扶着大树,抬头望着前面,一脸无奈。我自己想拖也拖不动她了,只有不断的鼓励她,到了!到了!
9:49终于到了莲花峰的半山腰。两边形似龟蛇的巨石守在路口。
这是从对面鳌鱼洞拍的我们走过的一线天和百步云梯。顶端的巨石就是蛇象石。多险要啊!我们竟然征服了它,真为自己骄傲!
一阵浓雾过来。哇噻!太美了!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就像在仙境一样。
这里是莲花峰的半山腰。有一座莲花亭,众多游客在这里休息。
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峰西南,东对天都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
此时,莲花峰封山,不能上。
龟兔赛跑。乌龟在下面努力的奔跑,兔子却在巨石上睡着了! 真的需要有足够想像力才能看出来。下面的乌龟也叫“金龟探海”,这个海当然是云海了。
莲蕊峰傍莲花峰耸立,为36小峰之一,海拔1770米。此峰状若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故名。其势峥嵘,奇峭难攀。
在莲蕊峰腰。一块巧石似一只美丽的孔雀。雀身及长尾附着在莲蕊峰的峭壁上,头向着好似新莲初绽的莲花峰,好象与之嬉戏,故名“孔雀戏莲花”。
悬崖半腰的鸳鸯戏水,比较罕见:光滑的石壁上有一幅凿痕似的石画,目测面积有十几平米,细琢磨像水纹萦绕,似乎真有鸳鸯在里面。也有人称之为“祥云”。
路上最形似的莫过于手机石了,三块巨石似乎没有联系的层叠在一起,最上面一块俨然就是一部5年前带右角短天线的手机,惟妙惟肖。
路过莲花南路口,右下方是直接可下山的玉屏索道站,左下方前往玉屏景区。玉屏景区古称文殊院,是黄山的中心景区。这里几乎集黄山奇景之大成,故有黄山绝佳处之称。有俗语云:“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文殊院是黄山的一座古庙宇,就是现在的玉屏楼宾馆。
后方即是玉屏峰,与餐厅高差仅为36米,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
青狮石位于玉屏楼左侧,在迎客松旁。此巨石如雄狮盘踞,故名。
石上镌满“一览众山小”,“观止”等石刻。还有朱德题词“风景如画”。与右侧的象石合称“青狮、白象”,形成“青狮白象守文殊”的形胜之地。
上刻有“岱宗逊色”等石刻。
迎客松 黄山奇松之首。挺立在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枝叶平展如盖,有侧枝横空斜出,似在展臂迎客。树高10.1米,胸径65.6厘米,枝下高2.5米,冠幅10.7米×13.7米,两只巨臂斜出7.6米。松名始见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歙人黄肇敏《游黄山记》。根据现有资料,迎客松首次被摄入镜头的时间是民国元年(1912年)10月,为著名画家汪采白所摄。民国18年(1929年),太平人陈少峰在其所著《黄山指南》中,选用迎客松彩色照片置于全书正文之前,迎客松才广为世人所知。1959年,巨幅铁画《迎客松》,首次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为加强对国宝的保护,从1981年底开始,园林部门确定专人对迎客松进行24小时特级“护理”。
在玉屏峰前文殊台上。为两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长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观景,又陪游人小憩,故名“陪客松”。有诗赞曰:“玉屏楼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张罗。不语奇松能职守,无间风雨笑颜多。”
站在玉屏楼前向东望去,可以看见耕云峰顶一怪石,如同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想越过万丈深渊,跃上高耸入云的天都峰。
从玉屏楼向左前方俯视,可见天都峰下侧有两块奇石,一上一下状如老翁端坐,持杆垂钓,故称“姜太公钓鱼”;细细观之,其形又似仙人欲下轿,因此又叫做“仙人下桥”。
从玉屏楼向北远眺,在石笋与仙人峰间的沟壑中,有一块巨石,下部似一蒲团,上部似一人直立。但见他身上衣带随风而起,流洒飘逸。四周云海翻腾时,似人立蒲团浮在云上,状若飘洋过海,故被喻为传说中的“仙人以海游蓬莱”。
由于掌珠体力不支,不通与我同行前往天都峰,“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莲花峰和天都峰两座山峰是轮流开放的,轮换周期为5年。2009年冬,天都峰轮休封山,天都峰要到2015年才重新开放。那时我70岁了,因此,我决定独自攀登天都峰。(另写一篇(下))。两小时后,我胜利返回。
送客松位于文殊台西道旁,虬根盘错、一枝斜出,状如作揖,与迎客松相映成趣。
好汉坡。
当年的险道已成370多个台阶,坡度在70度左右,但非常安全。
13:05分到玉屏索道站,此时只有几个游客。不用排队,直接上索道。
10分钟到,下来就是慈光阁。古称朱砂庵,原为法海寺,位于温泉北部端点,距温泉1.5公里。明嘉靖间1522—1566),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后寺毁。原址尚存部分楼房,建国后建为宾馆。其上有含沙岭,岭上有妙之亭。金沙岭后是立马亭,立马亭上可见立马峰摩崖大字:“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字。
1965年,董必武手书题额“慈光阁”。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静。为黄山宾馆的一个很重要接待点。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桥诸名胜。现辟为黄山博物馆。
13:45分到集散中心,到杭州的车是15点。我看看我的鞋,鞋底脱胶是用鞋带捆着的,到杭州第一件事就是买鞋,第二件事就是将照片倒到U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