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作品的结构与情感

时间:2022-04-21 05:05:38 热文 我要投稿

第一部分 作品的结构

一、作品背景:指各文体共有的体现于文章之外但对文章有很大影响的背景

1 时代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是有时代烙印的,脱离作品产生的年代,就不能把握文章的实质。

2 地域背景:这里指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所处地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状况。这些必然影响作者的写作。

3 经历背景:包括作者以往的经历,以及作者现在的处境。

4 情感背景:作者的价值观与情绪倾向。这是每个文章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

二、作品的题材:是战争、爱情还是宗教,它贯穿文章的始终。

三、作品的视角: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视角则表达不同,一篇文章必须有统一的视角。以极坐标相类比

1 确定作者在作品中的身份地位问题: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根本不出现。相当于建立X轴

2 确定身份地位后,确定出作者所选取的角度。相当于建立极坐标系。

3 选取好角度后,沿着这个角度线确定一个点,这一般由读者决定,即此文章给什么样的读者看。相当于确定了一个极坐标点。

四、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的终极唯一目的:

所有文章的目的都是通过一定手段,用情感打动读者,使其产生共鸣,从而认可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宣扬自己价值观并试图获得认同是最终也是唯一目的。小说以及应用文同样如此,自己慢慢体会一下。

第二部分 作品的情感

一、情感的体现位置

1 文中明显的抒发情感的语句

2 陈述语句中带有偏向性的词汇,如故意用褒贬义,以及一些主观的形容。

3 文章取材的选择,任何事物都有许多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作者在选取中必然只会倾向 一面,通过观察作者选取哪些,回避哪些,可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4 素材的编排顺序,体会一下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区别。

二、情感的辨识:

由于表达的复杂性,情感往往是带有伪装的。直接看到的情况未必是真实的情感。必须加以辨识,剥去表面伪装。

辨识原则一:全文情感必须统一,原则二:情感与作者身份地位经历(以后简称阅历)相统一。下面具体讨论两种伪装:

1 说反话:

即正话反说,它只是一种语言技巧,作者使用它只是加强语言效果(更多是讽刺),并不影响真实的情感,但因为与真实情感描述相反,故容易混淆,必须加以辨识。辨识的方法就是依照原则一,即全文各部分情感必须统一,说反话一般都是某一个部分,且一般是较少部分,因此文章中出现少量与大多数情感截然相反的表述,则可确定其为说反话。切不可将其作为否定情感的根据。

2 虚假情感:

与上不同,这里作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意隐瞒自己的情感,刻意描绘出一种虚假情感,虚假情感有三个特点:1 读者感觉上觉得虚伪。2 由于是刻意制造,情感脉络不是很清晰。3 情感与作者的阅历不统一。那么怎么根据这三个特点辨识虚假情感呢?首先,看情感脉络是否清晰,能够根据大部分内容得出情感主旨,其余也能很融洽地纳入其中,就可能是真实情感,否则一定是虚假情感。但不排除某些人编造水平非常高,脉络也很清晰,所以只能用来判断确定虚假性,而不能确定真实性。其次,情感脉络清晰的基础上,考查与作者阅历的统一性,这里的依据是人们不可能对未经历过的事物拥有情感。这个可以作为最终辨识。当情感脉络清晰,文章体现的情感与作者的阅历(体现为身份、职业、经历等)统一时,这个情感就认为是真实的。两者任缺一点,都为虚假情感。这个真实只是相对而言的,它已经满足我们的要求了。

三、对读者感觉虚伪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首先谈一个观点:作者在文章中带有一种情感,而读者在阅读时也是带有情感的,读书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任何文章都是有情感的,教科书也有情感,它的严谨态度就是它的情感。一个读者喜欢一本书,绝不是里面的故事,以及一些描写的语句,因为类似的故事、相同的语句在其它书上也见到过,但不喜欢那些书。那么是什么决定喜欢哪本书呢?是情感,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发生了共鸣,读者就会喜欢,这是唯一的答案。天下文章一大抄,唯有情感无法复制。即使完全相同的一篇文章,不同的作者署名效果是不同的。比如让沈从文写一篇未发表的文章署名换成一个小学生,效果怎样可想而知,恐怕更多的感觉就是不协调吧。

读者情感分普遍情感和个人情感:普遍情感指大多数人共有的情感,如高兴时笑,伤心时哭等;个人情感顾名思义是某个读者自己持有的情感,包括遵守普遍情感、违背普遍情感、特有情感。作者在创作时总是试图把他的个人情感与读者的普遍情感相统一,不会考虑读者的个人情感。前面真实与虚假情感的表述是针对普遍情感场合而言。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体现自己的个人情感呢?首先按普遍情感场合将作者情感分清真实和虚假描述,然后对自己的个人情感进行分析,是遵守普遍情感、违背普遍情感还是自己特有情感。若遵守普遍情感,则需要把作者情感的虚假还原成真实。如果是违背普遍情感,先还原成真实,再取其反面。如果是自己特有的,就点对点寻找共鸣点。

回过来谈读者感觉虚伪的问题,这加入了读者的情感。同一本书,会有人觉得虚伪,有人不觉得,如果按普遍情感标准属于虚假情感,而读者不觉得虚伪,恰恰说明读者也认可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就已经找到了共鸣。真实与虚假已经不重要了。因此虚假情感并不影响情感共鸣。因此,平时看书时只要凭自己感觉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