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工业革命也有上下半场,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合起来的上半场,它们的关键词就是能量,蒸汽机和发动机两个引擎,让机器有史以来第一次让人类拥有超越身体结构的力量,人类社会移动物质的能力有了数量级的变化。而半个世纪前,电子计算机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组合出一个工业革命的下半场,它们的关键词则是信息。而且在下半场,我们发现,人类对信息的渴求,以及随之而来数据膨胀的程度,看起来要比能量力量的变化来的更为迅猛。毕竟,在一个数字经济的时代,一千五百年前《孙子兵法》的那句强调信息价值的“知己知彼”,作为当下的座右铭也丝毫不过时。
因此,无论宏观的经济环境多么的充满不确定性,企业转型的成功率如何不可知。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哪个企业能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全面即时的信息,谁就更可能赢得商业先机。而对于技术平台而言,则是谁能率先满足用户的信息诉求,谁就可能掌握了下一代技术的定义权。
移动互联网——一个因满足个人用户信息需求而出现的巨大产业,它历史已经证明了上述演变过程。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苹果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创造了一个人人要用的技术底座,社交网络App则在服务功能层面接替了电子邮件,成为新的个人信息需求平台。在底层平台和应用服务双双被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也终于春风袭来。
因此,虽然移动互联网是一个面向C端消费者的产业,和后来出现面向企业客户的B端服务“产业互联网”秉性不同。但是“两张网”有个共同点:新的技术机遇,一定需要不同的技术底座,以及以某些应用,处理利用其平台上更庞大的信息数据。
规模,一个新问题的出现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它们在应用层面,都被“社交网络”这个词汇所引领。只不过,产业互联网的企业级社交网络比消费者的“朋友圈”更复杂,更宏大。
与移动互联网以只有单一“消费者社群”的特点不同,企业社交网络可以分为两个圈层。
第一个圈层,依然是消费者之网。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有史以来,企业可以第一次无视地域,同一时间直接面对所有消费者。正是这种能力,让中国的线上“双11”和“618”,规模远超过西方购物季以线下排队为特征的“黑色星期五”。
第二个圈层,则是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之网。这几年,供应链紧张成了新闻热词。与此同时,企业的信息管理疆界也就从企业自身,延伸到了整个产业链,管好企业自身资源不是能耐,能掌控好产业链才是本领,相信国内所有新能源汽车公司去年芯片缺货时都感受到了这个切身之痛。
在用友举办的全球商业创新大会上,飞鹤乳业CIO也给出了一张供应链侧数据中台的全景图,图中不仅涵盖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生产、物流,更包括了经销商、供应链和原材料在内的全产业链。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席酉民也在大会上也提出一个看法,由于产业生态变得更加重要,或许企业家以后要有一个新名字“产业家”,企业内部也要任命一个专注产业链合作的“生态耦合官”。
于是,“消费者之网”加上“生态之网”,叠加构成了企业的“社交网络”。用友网络董事长CEO王文京在几年前,就用“社会化商业”总结这个新现象,它是“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社会级的连接、共享和协同”。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文京
“社会化商业”能够创造机遇,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了,规模更庞大了,知己知彼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但它也带来新的挑战,当信息数据规模变大,企业级的技术底座和应用服务,也需要更换新的引擎才能更得上。如同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和Social APP。或者说,正是新技术引擎的出现,创造更大规模数据才能得以可能实现。
这个引擎,需要下对算力资源,做好管理调度,上对用户应用,做好服务对接,中间则是数据在应需流动。
地球不只有一种气候,云的面貌也如此
对企业级用户来说,云计算,准确的说是公有云,差一点就是这个“引擎”的全部答案。
公有云的出现,也是响应客户信息需求而出现的产物。当海量消费者同时登录一个互联网服务时,以单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架构,无论从顾客对网络服务的响应速度要求上,还是从网络平台端对设施建设成本的要求上,都几乎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大洋两端的电商网站,也是最早有海量高并发用户需求的亚马逊和阿里巴巴,都先后自我更新了计算架构,并提供对外云计算服务,成为二者目前最重要的业务板块。自此,企业上云,租用更弹性的算力资源,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但是很快企业用户发现,将一切资源公有云化,似乎并非易事,也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化商业”的全部信息问题,甚至会带来新的难题。
首要问题是软件适配问题。对于企业客户而言,云计算服务提供的更多只是算力需求,但是在算力平台上跑的软件,往往还是原来的,传统的,单体计算机器时代开发的软件。作为旧瓶子的传统软件,自然是装不下企业社会化创造的新酒“大数据”了。
用友网络CTO樊冠军对此有深刻的体会。樊冠军曾经负责过某大型央企客户群。他发现,如果要帮这个客户群体,一方面覆盖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数据,完成及时的数据业务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将拉通客户群规模同样庞大的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把握上下游数据。传统的软件架构,是根本做不到的,“根本跑不动”。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CTO 樊冠军
更何况,传统单体计算机器时代开发的企业软件,架构是全家桶式的,也和云的分布式计算架构相去甚远。全家桶的含义时,所有的软件功能,都集成在一个软件包当中。这就意味着软件任何一个子功能、子模块的升级改造,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一个小检修就要整体上下线。
暂且不说这种软件架构已经完全不能胜任产业链“社交”,上下游企业复杂个性化的应用需求,即使是在一个大型企业内部,面向不同业务单元,面向不同的业务节奏。大而全的,无视生态内各个角色区别的应用交付,也是完全不可行的。新的企业服务,必须是解耦的——敏捷运维、分布运行。
云计算也带来一个新问题,它就是数据隐私问题。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虽然人们现在对数据隐私已经非常重视了,但是多数人看到App使用协议,依然是快速拉到底,打个对勾了事。但对传统企业,尤其是大型央国企而言,无论是企业经营数据,还是顾客消费数据,都是其重要的核心资产。这些数据是否都可以放在云端,能否放在云端,从数据治理层面还是一个未知变量。传统行业客户不是个人消费者,他们不会喜欢在工作中保留一个X因素。
此时,三股力量形成了博弈:一股力量是客户喜欢公有云服务体验,认为这是未来的潮流;一股力量是客户又担心公有云的开放体系,似乎和自己的数据资产管控需求相悖;最后一股力量是保留传统模式,依然是传统软件服务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但无疑,这种非云原生的技术架构,是无法满足企业自身数据洞察需求和消费者体验需求的,是原地踏步。
鱼和熊掌一定不可兼得吗?用友看到了这个趋势,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认为,新问题必须用新方法应对,企业级技术平台到了必须重构的时候了。重构方向就是要一箭双雕:面向企业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既要有公有云的服务体验性,又要有私有部署的稳健性。
口号提出了,用友也马上开始动手了。六年前,“用友云”面试,云平台及领域服务快速发展;两年前,用友BIP即用友商业创新平台,正式发布。如果我们把这个称呼和用友传统的ERP业务相比,就会发现ERP是一项产品名字,一个功能,BIP则是一个客户需求描述。显然,这是一个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重构——社会化商业引发的数据驱动创新变革。
技术演进的方向虽然明确,但是对用友的研发团队来说,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因为“技术重构”的同义词几乎就是“推到重来”,开发工作不是讲故事,必须一行代码一行代码把逻辑写出来。据了解,用友BIP的开发工作持续的这几年,用友已经投入几千名研发人员,研发成本也达到几十亿级别。不过幸好,王文京在战略上不缺乏决心,在技术开发工作上,用友也不缺乏耐心,以及支持耐心所需要的人员和资金。
新产品的开发,1.0往往只是新道路的开始,而不是掌声和鲜花的终点。于是,在用友BIP发展历史的第三个版本上,主持开发的樊冠军此前我们采访时语气肯定的说,用友BIP 3的技术成色已经兑现了当初的理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客户验证。
而这些突破,体现在2022年8月的用友全球商业创新大会,用友BIP 3发布环节中王文京PPT上的八个字,则是——“全球领先,大国重器”。王文京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了用友BIP 3的技术值得这八个字的分量,在技术层,用友BIP 3不仅仅是实现了云原生,而且做到了公有云的应用和私有云的应用,用一套代码写成。也就是之前我们说的,公有云的体验,私有混合云的稳健,而且,“包括很多应用架构和服务场景,都是用友在全球第一次做到的”。
因此,用友网络高级副总裁、高端BG总裁王勇表示,虽然很多人谈及国内外技术比较,都会说国产化替代。这这次用友BIP 3发布,是全新一代的产品、平台和服务,所以不会说是“国产化替代,而是国产化+数智化升级”。
新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虽然用友BIP 3的核心之一,名为iuap的底座,或许已经写在了很多拥有“大社交网络”,也就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央企升级蓝图中,但我们还不能说这已经是一个“完成时态”的技术换代。因为一个技术平台的迭代,除了平台自身的特性进步,往往还要有随之而来的标志性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就像我们现在谈5G,已经不会再多谈带宽、时延的指标,而是更多去预判属于5G的“微信”和“抖音”在哪里。
对用友来说,在应用层次,这家公司并没有打算做所有的事情。樊冠军之前和我们沟通时表示,用友固然有能力在新平台上做几万项微服务,但用友最终将服务数量圈定在几百这个数量级。更多的应用服务,还是要交给合作伙伴,比如ISV去做,一方面是是生态规律使然,另一方面自己也是“真做不过来”。
不过虽然自己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新平台的杀手应用特征,用友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其实答案并不难,万变不离其宗,如我们开篇所述,充分利用企业“社交网络”上的全部数据,是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关键。当企业数智化底座面向云实现升级后,企业客户在原则上,就可以调度更大规模的数据。那么接下来,如何更好使用透视这些数据,自然是杀手级应用的根本。
用友是做财务软件起家的公司。在自己的老本行,用友BIP 3全新的应用架构上,给出了一个范本应用——事项会计。
事项会计并不是新概念,而是由国际知名会计学家George·H·Sorter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底就提出来的会计方法。如果不是财务专业人员,可能无法透彻理解这套理论,但是我们可以记住它几个简单的特征,也就是它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传统会计在记账时,以记录货币信息为主,也就是记财务账为主,但是事项会计还要记录非货币信息,也就是还要记业务;传统会计,主要是制作加工人主观视角做出来的报表,事项会计则主要记录未加工过的原始数据信息。
换句话说,事项会计记录的是公司财务与业务融合的全貌,以原始多元的数据为抓手,力争让用户可以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多维度的通过会计透视公司的财务和业务。
这个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在事项会计理念被提出几十年之后,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处境。正如同人工智能,也是提出几十年之后,才由深度学习技术得以落地。事项会计的难点,也正是技术问题所致——传统企业技术平台,难以收集处理事项会计所需要的大规模数据。但是,接下来的故事,相信大家猜得到了,在用友BIP 3平台上,事项会计第一次得以在软件应用层得以实现。
樊冠军对此总结,传统会计是正金字塔结构,越往上数据越少,而用友BIP 3支撑的事项会计,是倒金字塔结构,越接近用户,用户就可以从自己的需求看到越丰富的业财数据。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调度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为核心,以事项会计为突破口,是我们对用友BIP 3的主观理解。而从用友的角度总结其应用架构,会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描述,包括社会化商业模型,支持数智化的产业协同;以特征体系,支撑业务精准运营;多维组织,支持组织柔性、灵动发展;PDCA管理循环,支持实时管控、精益运营;场景化应用可组装,实现业务导向的随需应用中台化等。
翻阅资料时,在创新两个字远还没有今天这么流行的十四年前,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在一次面对创业者的活动上,曾经回顾过公司的成长史。他说,走着走着,发现当年创办时的很多企业都不见了。对于用友还再继续发展的原因,王文京的总结是“可能是走的路不太一样。一开始用友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总结这条路,后来意识到这就是自主创新”。
BIP的发展还在路上,但是在用友BIP 3这个版本亮出一句“全球领先”,证明用友初心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