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后因以“山崩钟应”比喻事物相感应。
英the hill convulsed and the bell echoed;
⒈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魏 时,殿前大鐘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 张华。
引华 曰:‘此 蜀郡 铜山 崩,故鐘鸣应之耳。’寻 蜀郡 上其事,果如 华 言。”
后因以“山崩鐘应”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易·乾》“同声相应” 唐 孔颖达 疏:“蚕吐丝而商弦絶, 铜山 崩而 洛 鐘应。”
清 黄宗羲 《<范熊岩文集>序》:“先生不论友与未友,知其为名士,山崩鐘应,便欲为之分痛。”
⒈ 语本南朝宋·刘敬叔后用以比喻事物相互感通呼应。
引《异苑·卷二·洛钟鸣》:「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
《歧路灯·第二五回》:「偎红倚翠阳台下,阿母惊魂几欲飞;请看古来啮指感,山崩钟应尚无违。」